《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课程导学.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课程 学习指南 为配合学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的学习,特编制本学习指南,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需 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如本课程的基本情况、使用教材、网上学习资源、参考书籍、与前后课 程的关系、各章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及考评要求等做出详细说明,籍此为各位同学提供 必要帮助。 一、本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简介:各国已将电子政府构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电子政府已成为政府结构的组 成部分,电子政务建设更是涉及各级政务部门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因此构建电子政府和实施 电子政务不仅表现在为行政管理提供工具和途径,更重要的是将引发体制变革,需要政府以 创造性思维和卓越的执行力投入建设,推动变革以保障其发展。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从事 电子政务工作的素质与能力,成为电子政府需要的变革的推动者。 课程适用专业/岗位: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以及各级政务机 工作人员、IT企业从 事电子政务产品研发的专业人士、所有组织中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人员、所有需要公共服务 的公民。 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向学生讲授电子政府的理论框架、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和政府信息 1 化的实践需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一创新性实践的应用和需求并掌握其所需的理论和方 法,其中,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工作环境积蓄科技素养,而研 究实践应用和建设需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信息能力和推进动力。 总之,学习者应成为掌握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变革创新能 力,具备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人才所需的科技素质与信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学时:可根据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30-60学时,建议安排48学时。 二、本课程使用教材 课程教材:张锐昕主编 《电子政府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辅助教材:张锐昕主编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本课程网上学习资源 1.国家精品课程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爱课程网在线:/cou rsestatic/course_3404.html 2.超星幕课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在线:/ 3.吉林大学精品课程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在线:/,关于该 课程的内容和问题的讨论的相关资源可以在该网站的“互动论坛”中获取,所有用户请以实 名注册,待批准后可共享其中所有资源。 四、本课程参考书籍 1.[美]简 ·E·芳汀著《构建虚拟政府 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2.[英]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肯尼思 ·库克耶著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 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汪向东、姜奇平著 《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顾丽梅著, 《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著《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3年版。 2 五、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 《管理学》或 《行政管理学》。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对管理学 或行政管理的一般原理和管理主体、过程、行为和发展等有较好理解,并熟悉掌握管理学的 常用研究方法。有精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选修 《政治学基本原理》、 《软件工程》、 《办 公信息系统》等课程。 本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电子政务相关课程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学习《电子政务绩效 评估》、 《电子政务案例分析》、 《电子政务实验》、 《信息资源管理》和 《政府网站建设 与维护》等课程时,学生应该已经对本课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六、各章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第一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 本章分析了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和动因。其中,背景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信息时代的宏观环境与电子政府建设的历史机遇;二是现代信息技术 的发展与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