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季羡林先生是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精通数门外语,堪称语言天才,然而这样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却十分谦虚、朴实,一再声称自己鲁钝平凡,其读书之刻苦,治学之严谨,均罕有其匹.季先生的言行使我想起胡适的一句话: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季羡林可谓绝顶聪明,又肯作笨工夫,终于修成正果,取得大成功.    我爱北京,特别爱黎明前的北京.   解放后,季羡林长期在北大任教,且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每天上八小时班,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可他却写出了上千万字的著作.他写作的时间从何而来?原来,季羡林每天早上四点准时起床,一鼓作气写上三个钟头再去上班.从1946年进入北大开始,几乎天天如此.可以说,季羡林对黎明前的北京非常熟悉.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黎明前的北京》.  在文章里,季羡林说:多少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在黎明以前起床工作.我不出去跑步或散步,而是一下床就干活. 由于白天会多,只有黎明前,季羡林才能安安静静写作:  三十几年以来,我成了一个‘开会迷’.说老实话,积三十年之经验,我真有点怕开会了.在白天,一整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接到开会的通知.说一句过火的话,我简直是提心吊胆,心里不得安宁.即使不开会,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总摆脱不掉.只有在黎明以前,根据我的经验,没有哪里会来找你开会的.因此,我起床往桌子旁边一坐,仿佛有什么近似条件反射的东西立刻就起了作用,我心里安安静静,一下子进入角色,拿起笔来,‘文思’ 如泉水喷涌,记忆力也像刚磨过的刀子,锐不可当.此时,我真是乐不可支,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简直想手舞足蹈了.因此,我爱北京,特别爱黎明前的北京. 季羡林怕开会,在他看来,很多会,谈的并非正事,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开会,使得季羡林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无奈之下,他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请看他的夫子自道:  现在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态度欠端,话风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这个’、‘那个’,间之以‘’、‘啊’,白白浪费精力,效果却是很少.在这时候,我往往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这就是我所说的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为时间的富翁亦或时间的穷人,完全取决于你会不会挤.  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  胡适曾给一个毕业班同学做过一次讲演,在讲演中,胡适说,要送给毕业班同学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防身的药方,药方中的第一味药叫问题丹,胡适说:  每个人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这是你们入世的第一个要紧的救命宝丹. 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入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他,不能奈何他,时时引诱你去想他.  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智识上的长进了.  学堂里的书,你带不走仪器,你带不走先生,他们不能跟你去,但是问题可以跟你走到天边有了问题,没有书,你自会省吃省穿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卖田卖地去买仪器没有好先生,你自会去找好师友没有资料,你自会上天下地去找资料. 胡适说的没错,有了问题就有了做学问的动力.不过,季羡林却认为,光带一个问题还不够,还要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集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注意,甚至逐渐遗忘了.我自己这个毛病比较少.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 季羡林在文中举了几个例子说明这一点.例子之一是关于浮屠与佛的问题:  我于年写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用汉文和英文发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其中包括外国研究水平和资料,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自己并不满意,耿耿于怀者垂四十余年.一直到年,我得到了新材料,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解决了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心中极喜.  由此例可知,做学问,不

文档评论(0)

mbxy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