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直部门包村兴产业调查.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县直部门包村兴产业调查 县直部门包村兴产业调查第1篇 金鸡报晓,大雪初歇。楠木村的家民敲起喜悦的鼓点,高擎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金匾阔步向信访局走去。这是新年出现在##县政府大院的一个动人场景。这些由穷变富的农夫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诚邀信访局鸡年连续包抓楠木村。 位在国定贫困县序列的##,实施部门包村抓产业的第3个年头,出现了一大批“公路修进林果园,清泉流进灶台前,山顶人家下河边,离别贫困苦变甜”的脱贫村庄,楠木村便是第一轮包扶的54个村之一。三年苦抓出成效,包帮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基本形成,农夫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年递增15%,高出全县5个百分点。县直部门在三年包扶中与包帮村结下了剪不断的鱼水深情。##县委应农夫之约,已将部门包村作为制度巩固下来。 构建包村机制 ##县辖25个乡镇、215个村,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境内山大坡陡,地薄人多,农夫靠天吃饭,增收缓慢,大面积处于贫困状态。20XX年初,县委、县政府以学习白河“三苦”精神为契机,坚决决策县直部门包村抓产业,从而再度拉开了向贫困宣战的序幕。 部门到一线,四大贫困根源浮出水面。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使产品小而全,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落后的交通严重堵塞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三是缺少既能吸纳劳动力又能促进农夫增收的骨干项目;四是没有重点的均势发展,犹于隔靴搔痒,难以实现整体脱贫。 这些来自实际的深入调查和肩负使命的深刻反省,全面触及了##贫困的深层根源。面对久攻不下的贫困,县委作出了以作风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部门包村促进工作落实,以产业建设推动整体脱贫的新型工作机制。县级领导机关带头,县直部门积极跟进,54个穷村与54个部门“攀亲”,寂静的村庄出现了部门包村抓产业,干群一心奔小康的和谐发展局面。 为把包村责任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从创新体制入手,常设了考评机构,县委、政府的常务领导分别出任“主考官”,把名目繁多的目标责任制浓缩为业务与包村两块,用40%考核的比例与包村成效挂构。同时悬出重赏嘉奖包村工作,敲起重锤(惩戒罚单)督促后进部门,使从前流于形式的包村转化为部门的真抓实干和部门间的包村竞赛。 领跑主导产业 部门包村抓产业走过了“打基础、强优势、提效益”的三部曲。上手第一步,县直部门如猛虎下山般绽开茶、桑、羊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工作。 山羊产业最“洋”气。20个部门走出“衙门”到乡间,协助村民盖羊楼、买羊羔、务羊草。县农业局领先舞动“羊”头,支持汉王镇安五村建设羊圈200多间,培植牧草1630亩,推广饲草加工机10台,带来了山羊存栏的大提速。县公安局发动干警捐款3万元,扶持燎原乡麦坪村购买基础母羊。县审计局从省审计厅争取资金1万元作为东木乡关庙村发展养羊产业的周转金。得到市民政局X县委组织部扶持的向阳镇银梁村村民杨祥军投资10万元,建起羊舍13间650平方,养羊规模扩大到100只,年出栏30多只,卖羊收入1万余元,最富传奇的是他家饲养的黄羊还返销南江。部门广开财源念“羊经”,累计协调资金500余万元,包帮村内新建羊圈2329间,人工种草3万亩,引进种羊1.2万只,推广饲草加工机械100套,发展养羊大户2000余户,山羊存栏2000只以上的专业大村同步达到20个。像杨祥军这样的养羊大户,把“羊粪蛋蛋”变成其它产业的商品原料,每只山羊还附加产值30元。包帮村养羊产业异军突起,带动全县山羊年出栏聚增至5.6万只,产值翻过2千万元。养羊规模的增大还激活了瓦庙等一批活羊交易市场,成长起一支200多人的“山羊经济人”队伍。如今的##山羊实现了分散饲养,集中屠宰,批量外销。 蚕桑产业添底气。一大批包村部门通过统一规划,高标准实施,扶持包帮村内新建蚕室3456间,新发展桑园5000亩,推动全县年养蚕量平稳升至5.6万张,产茧1989吨,产值3000万元。县林业局一马当先,在包抓的双安乡闹河村兴桑建室置蚕具,一村发种超过1100张,成为全县养蚕第一大村。县纪委奇妙化解退耕还林挤占桑园的矛盾,动员高滩镇百坝村农夫将林地中的幼桑集中移栽到好地,紧接着又大规模栽桑50万株。特殊是在茧价大跌时,借势建立陕桑305采穗园100亩。这种集约经营,低价位时扩张基地的做法,确保了百坝村在价位高峰时大赚一把。 多轮趋动抓产业,带来了产业基础的快速扩张,但投资匮乏引发的“刹车”危机,促使包村部门走出第二步——稳二进一强优势。 茶叶产业扬名气。县委、县政府聚焦茶叶产业,坚决配套优待政策,调度了700多万元投入,集中26个部门包抓26个村,连片发展茶园3万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宝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