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帮扶效果4篇.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1 PAGE 1 后进生帮扶效果4篇 后进生帮扶效果第1篇 姓名:黄豪森 年段/班级:三年级 辅导教师:安立琼 落后表现及原因: 1.上课小动作多,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 2.下课追逐打闹,喜欢拳打脚踢。 3.作业只要无人监督就胡乱写的,只要见空就填,不管对不对,书写潦草。 教育措施: 1.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 2.特意支配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果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气。 3.单独给其辅导。 效果: 学习上有了些进步,作业干净了,也能对几个钩了,练习间或也能及格了,纪律上也能自己约束自己了。 后进生帮扶效果第2篇 帮扶教师姓名:冯美欣 职称:小学语文二级教师 参与工作时间:20xx年x月 后进生名单:赵添宝、黄智松、何镇宇、彭铭淇、王新奇、许致霖 开头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帮扶前学生基本状况: 这群学生基础学问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准时完成,因此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预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详细措施: 1.采用一优生带辅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2.利用班会课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一些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心得,差生加以学习,这样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赐予确定,并鼓舞其连续进取,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课前进行集中讲解,个别问题进行面批面改。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支配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效果: 通过长期不懈的辅导,这些学生在基础学问方面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与同学交流,语文成果不断进步。 后进生帮扶效果第3篇 一、学生的自然状况 姓名:小赖 性别:男 年龄:十八岁高一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专心完成,学习成果差。 2.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沉迷游玩。 3.性格方面:倔强、固执,但又有依靠和惰性心理。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4.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5.生活方面: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6.处事方面:处事心情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从以上的问题和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小赖同学已经处在“后进生”的行列中,并且排在队列的前面。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小赖同学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长孙,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碍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果处于下游。 有一次课间时,他和另一名同学去玩电子游玩机使上课迟到,在老师批评他时,他感动地说:“我的事不用你管,少上一会课,有什么了不起。”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抵抗心理。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针对小赖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后进问题来源于内因和外因,即自身内在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的不良影响等外部环境因素。 (一)内因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敏捷,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成果差。 2.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怪、不究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周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果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心情。 (二)外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宝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