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讨论 中风.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 风 疑 病 难 例 讨 论 目录 壹 病例汇报 贰 查体 一、病例汇报 患者,黄XX,女,64岁,以“右侧肢体乏力1个月”为主诉由门诊拟“中医:中风(气虚血瘀);西医:脑梗死恢复期”于2020年6月28日11时00分扶行送入院。 病例特点:患者于1个月前突发右侧肢体乏力,被急送入泉州市第一医院,急查头颅CT平扫+胸部CT平扫提示“1.左侧基底节区斑块片状低密度影,梗死可能;2.双肺慢性炎症改变”,经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为“1、脑梗死 2、2型糖尿病 3、高血压病”,现患者仍右侧肢体乏力,右手酸痛,为求进一步针灸治疗来我科就诊,由门诊拟上述诊断收住入院。发病以来,无神志不清,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等。入院症见:右侧肢体乏力,右手酸痛,纳寐正常,二便调。 专科检查:神志清楚,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计算力减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0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自如,调节反射正常,未见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味觉正常,听力正常;双侧颜面部针刺觉、温度觉及触觉对称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3肌、远端0端,右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肌张力稍高,右侧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发射、桡反射、膝腱反射、踝反射(++),右侧肢体痛触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双巴氏征(-),直线行走不能完成,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右侧不能完成。 辅助检查:头部CT平扫+胸部CT平扫(2020-05-28):1、左侧基底节区斑块状低密度影,梗死可能;2、双肺慢性炎症。胸部CT成像|颅脑CT平扫(2020-06-28,CT212896):1、左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脑出血,血肿吸收期。2、胸部CT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病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1、脑梗死恢复期 2、2型糖尿病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诊疗计划: 1、针灸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检测血压。 2、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避时邪,畅情志。 3、完善各项入院常规及必要理化检查:三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常规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糖化血红蛋白测定、C反应蛋白(CRP)定量、常规心电图、胸部CT平扫、颅脑CT平扫等。 4、按照针灸科中风(气虚血瘀)诊疗常规,中医治疗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5、西药予瑞格列奈片、皮下注射优泌乐降糖,盐酸乐卡地平片降压、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等。 二、查体 三、中医分析 中风的定义?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分型 ? 中风:是因脑脉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逸于脉外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蹇涩或不能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病。相当于“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等。中医包括“中脏腑”和“中经络”。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始有“中风”病名及其专篇。 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主要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盛等,引起虚气留滞,或肝阳暴涨,或痰热内生,或气虚痰湿,引起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逸脉外,发为中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本病始称“仆击”“偏枯”“薄厥”“大厥”,认为本病发生与虚邪外袭、膏粱饮食、情绪失控有关。 肝阳暴亢 —镇肝熄风汤加减 风痰阻络 —二陈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热腑实 —温胆汤+大承气汤加减 阴虚风动 —大定风珠加减 中风的分型及治疗 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讨论环节 1、患者黄玉妹既诊断为:“缺血中风病”,为何发生脑出血,从中医方面来讲,其机制是否一致 ? 2、针对本患者治疗方案的注意事项与方向? 4、缺血性中风出血转化的相关认识? 3、如何看待中风病缺血与出血这一统一的矛盾体? 1、按照中医的理论, 出血即是瘀血。古人对此早有明确的阐述, 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更多的是在实际的临床中, 溢 (出血) 、瘀、虚 (缺血) 三者往往同时并见, 互为因果, 并见恶性循环, 从而加重病情的发展。出血可导致瘀血, 瘀血亦可致血虚, 因“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瘀血又可诱发或加重出血, 同时导致血虚

文档评论(0)

小店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