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教育探索乡土人本教育新模式——对话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docx

田字格教育探索乡土人本教育新模式——对话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田字格教育探索乡土人本教育新模式——对话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 近两年,一所“大山里的未来学校”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一种结合中国乡村需要和乡村儿童特点创建的乡村教育新模式也因此成为聚焦点,吸引着诸多教育人走进大山深处去探访。这所学校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田字格实验小学”),学校由上海田字格志愿服务社在2017年受正安县教育局委托创办。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记者多次连线对话田字格实验小学创办者肖诗坚校长,以期深入解读该校正在探索实践的乡土人本教育模式,探寻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为在困境与希望中坚守的乡村校长们提供可借鉴的启示与经验。 反思农村教育困局:如何让教育与乡村孩子产生链接? 记者:据了解,您作为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首届毕业生,既有名校光环,又有留学和创业经历,生活好像也跟乡村没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想到去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呢? 肖诗坚:这主要缘于我一直以来对乡村教育公益事业的热爱。当时我们八三届社会学系的很多人很自然地去研究农村问题,大家觉得农村问题就是社会学问题。即使我后来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商业领域不停奔波,农村也从未从我的视野中淡出。关心农村、研究农村一直是我的一个热爱和使命。我从2010年就开始创立田字格助学公益机构,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助学和支教服务,七年间先后助力了1700余名农村高中贫困生。在乡村教育公益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十余年后,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离乡村孩子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远,乡村孩子也离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 一方面,城市中心化的教材编排和统一的选拔标准,使得农村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真正走进乡村,我们才发现,教育甚至无法与乡村孩子产生链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和学习方法,都是基于城市环境的。另一方面,很多乡村孩子即使上了大学,也依然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他们对乡土的依恋渐渐消失,也回不去农村,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与此同时,当前的乡村教育还暴露出另一些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本土教育资源未被充分挖掘等。乡村振兴对乡村教育提出新的期待,乡村教育却远不能达到预期。 我一直在思考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的出路问题,也希望能在乡村学校开展一些教育实验,探索乡村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就这样,2017年2月,我们跟正安县教育局签署协议接手了这所学校,当时学校有71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离异家庭,三分之二是留守儿童。 记者:基于这些年的实践与思考,您认为当前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您希望办一所什么样的乡村学校? 肖诗坚: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乡村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首先,乡村儿童需要一个温暖温馨像家一样的学校,以填补原生家庭温暖及爱的缺失,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满阳光和对未来的希望;其次,乡村儿童需要从自己生活的乡土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找到生存的智慧,学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支撑他们未来可以自信地“留在大山能生活,走出大山能生存”;最后,乡村儿童需要一个被当作未来国家主人、未来公民被尊重的教育环境,这样无论他们是否是“栋梁之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健康、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公民。 第二,乡村教育应该呈现什么样态?在我看来,属于乡村的教育,应该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中,应该在大山里的泥土中“长”出来。《周礼》中说,“以乡之物教万民”,乡土文化衔接乡村儿童的生活,是滋养儿童成长之根基。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并拥有属于乡村、属于乡村孩子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学习自己家乡的事物之后推及万物万理,让他们在家乡就能得到最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 第三,乡村学校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首先,乡村学校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并扎根在乡土中,当我们谈文化自信时,一定不能丢了乡土文化。其次,乡村学校不再简单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而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乡村孩子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就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生命。最后,乡村学校要培养孩子的生命力,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顽强生长;乡村校长要做能够看见人、看见生命的教育,要致力于唤醒每一个生命,不只是跳龙门的鲤鱼,还有许许多多小鱼、小虾、小泥鳅。 探索乡土人本教育:让乡村孩子回归人本、走向未来 ◆建设乡土化校园:让学生植根乡土、热爱家乡 记者:您在学校所提出的“乡土人本教育”理念,最初是基于怎样的思考?为了实现这种美好的教育,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肖诗坚:我们2017年就在学校提出了“乡土人本教育”理念,创建了一整套包含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教育体系,希望由此培养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新一代农村子弟。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他们的根就在乡土当中,我们要做的是将乡土的情怀深埋在孩子心里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