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问道七日随感——国学班学员学习心得.docx

京华问道七日随感——国学班学员学习心得.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京华问道七日随感——国学班学员学习心得 徐健 参加此次“国学班”, 我由衷感佩于中国书协分党组领导的求真务实作风。近些年来, 全国各地、各种名目的研修班、提高班、冲刺班可谓遍地开花, 但像这样有专项经费全程保障、依托大学规范管理、设定长效培养机制的班却是前所未有的。此项举措的确为当代书坛做出了表率, 更让我们作为一名普通书法创作者在感到自身不足的同时, 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很长一段时期, 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人都在为参展获奖而绞尽脑汁, 而稍有点滴成绩便沾沾自喜。于是, 铺天盖地的展赛, 出了不少国展写手, 三年五载便自诩不凡, 可学养是否跟得上? 品行又如何?“获奖专业户”能否与 “书法家”或“文人”之身份相合?这一连串问号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 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学科, 在笔墨技法等诸多问题上的研习与实践不能说是不重要的, 因为古人说的“技近乎道”, “技”也是前提, 有“法”方谓书法, 但“技法”只是手段, “道”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理想。 纵观历代书法大家, 无一不是知识渊博, 他们清高淡雅、或达济天下、或独善其身。而灿若星辰的名碑法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瑰宝, 我想一定是因为创作者的富学与穷修而在笔墨中形成的风骨与气格。当代的欧阳中石和沈鹏等书坛耆宿, 以著述等身而名满海内, 但他们的德行修养和治学态度堪称楷模。由此可知, 古今之“大家”, 绝不是单一的写字, 这正与这次“国学班”上所提出的“当代书家应兼具文人气质与学者情怀以及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我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虽然知道书法需要“养”; 书法家需要“修”, 但极少有人能真正沉下心来去“静养”, 去“穷修”, 身体力行须从根本上深入。 国家强大, 书法艺术也走向繁荣, 这恰是我们成就梦想、回报社会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心静下来, 理性地去面对。要穷修书外之功, 力避匠俗之气。力争不辜负中国书协领导和书界前辈们的厚望, 争做无愧于时代的文化书写者和传承者。 曲庆伟 历时一周时间的“国学班”面授结束了, 我作为来自基层的普通学员感触颇深。中国书协举办这样的高研班倡导学习国学, 倡导读书, 以提高作者的文化修养。这是一场润物无声的细雨, 让我们得到了心灵滋养, 对我的书法创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 我对以往的学书历程进行了反思。王国维先生读书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这次学习, 仿佛昨夜西风, 凋零了身心的很多欲望, 让我更上一层, 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人生境界的高远, 决定了艺术境界的高深。有远大的志向, 不为世俗所羁绊。我们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竭动力。 七天的课程紧张而有序,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文化大餐, 让人难忘。欧阳中石先生和沈鹏先生都年过八十, 冒着高温天气来“国学班”为我们学员授课, 令人感动。欧阳中石先生用一个书法教育家的视角来给我们解读书法。他说, 汉字表情达意, 书法是把汉字表现出来, 要遵循“作字行文, 文以载道, 以书焕采, 切时如需”的十六字原则。 以我粗浅的理解, 先生给年轻的书法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首先, 书法要传承文化思想, 要实用性和艺术性并重;要随时代的需要, 焕发新的活力。我们这一代书法作者要有文化担当, 不仅要做书者, 更要做文化的传承者。沈鹏先生以诗人的情怀为我们讲解读书的重要, 娓娓道来, 语重心长。沈先生身体不太好, 原计划只有半小时的讲座, 可他却讲了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们, 读书对书法不能马上起作用, 但从长远看会非常有用, 体现在个人的思想境界、美学修养等诸多方面。《沧浪诗话》云: “诗有别才, 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 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致。”读书多, 未必能写出好诗, 能写诗的人, 未必读了很多书, 但非读书, 不可使诗达到很高的境界。诗书同理, 不读书加强修养, 其书法艺术也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两位书法大家深厚的学养、精湛的书艺, 让听讲的每个人都深受感染。 丛文俊先生在古文字方面的精深造诣、丰厚的史学修养以及书法创作的实践赢得了学术界和书法界的尊重。他以文字学为切入点, 为我们勾画了中国文字发展的经纬。文字的发展和书法史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在我们的头脑中明晰起来。他反复强调, 书法家要多读书, 成为文化人。读书既要善于怀疑, 又要善于联想。陈传席先生著作等身, 他的书画批评影响深远。他用轻松幽默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讲了书法的“骨秀”问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天才与干才, 读书与笔墨技巧的关系等, 发前人之未发, 引人深思。郑晓华先生是具有广泛学术视野、中西文化融通的学者, 艺道兼修的书法家。他为我们梳理了近现代学人读书治学的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