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xVIP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液体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汝阳县中医院|儿科 目 录 CONTENTS 输液外渗(INS):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液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输液渗出(INS):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 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渗出定义 级别 临床标准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呈可凹性水肿,循环警碍,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 外渗和渗出的分级 高渗性药物阳离子液 抗肿瘤药 血管活性药 抗生素 输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 20%甘露醇 50%葡萄糖 脂肪乳剂 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氯化钾 碳酸氢钠 阿霉素 表阿霉素 长春碱类 诺维苯 氮芥丝裂霉素 柔红霉素 多巴胺 间羟胺 垂体后叶素 去甲肾上腺素 氨苄青霉素 万古霉素 输液外渗/渗出的原因 1.穿刺技术不过关 2.巡视不及时 3.血管选择不当, 一个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4.使用钢针输液 5.穿刺部位在关节或骨突处 6.一根静脉上长时间使用输液或注射泵 7.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 8.外周静脉使用刺激性药物 9.交接班只看是否通畅,不仔细看穿刺部位 1.血管活性药物 2.高渗性药物 3.强刺激性药物 4.发疱性药物 5.高浓度药物 1.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大 2.血管细、弹性差 3.老年人血管脆、细,反应迟钝 4.儿童 1.肢体过度活动 2.输液时间太长 3.输液过程中病人入厕 血管 病人 药物 护士 40% 1、患者因素 (1)小儿 (2)老年人 (3)无法沟通的患者 (4)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5)肥胖患者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40% 2、药物因素 (1)酸碱度 (2)渗透压 (3)药物浓度 (4)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5)化疗药物 (6)缩血管药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40% 3、疾病因素 (1)癌症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3)糖尿病患者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4、解剖部位 (1)远端小静脉 (2)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 (3)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40% 5、技术因素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40% 6、机械因素 (1)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2)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针眼处渗漏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静压增加。 3.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的危害 1.静脉损伤: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3.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处理原则 促进液体重吸收 使用拮抗剂药物 灭活外渗药物毒性 减少损害促进愈合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