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 我从四岁学写字, 六岁学刻印, 前后有近七十年的时间, 期间有很多感受、体会, 姑且叫做《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 希望对有志于学习篆刻的青年人有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立志与排难 想做一名篆刻家, 有这个志向, 这是很好的事情, 但要成为篆刻家很难, 难在哪里?就我自身的体会来讲, 我年轻的那个时代, 也没什么专业篆刻家, 有的是一些刻字店、刻字厂, 这和篆刻是两码事。所以当时要立志搞篆刻艺术的, 有工作之累、有身体之累、还有长辈和妻儿之累…, 总觉得条件不具备, 一大堆的事情压在身上, 有心而无力, 这往往就成为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乃至放弃的原因。 所以, 一个有志搞艺术的人, 光有立志、决心还不够, 还要排难。搞艺术的人, 不是等好条件送上门, 而是时刻珍惜当下, 努力创造条件, 排除困难去搞艺术。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条件好了再搞, 那么, 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理想的条件等着你。 我年轻时, 一家五口三代人就在十平方的斗室里, 一住就是十四年, 那房间被一隔为二, 我老母亲和儿子睡在床上, 我和爱人睡在外面, 因为没有地方放床, 她和女儿睡在地板上, 我就睡在方台子的下面, 头枕在门要打开的地方, 屋里活动空间很小。晚上如果有朋友来, 我得叫他等五分钟, 把铺盖卷起来, 然后才能把门打开。朋友走了, 把地拖干净, 等地干透才能继续睡。要写四尺的字, 要画四尺的画, 没有这个空间, 怎么办?把一个小方台的两端添加两个活的木板, 平时放下来, 要用时, 就把板撑起来, 画画、写字, 有时甚至就趴在地上写字画画。我年轻时, 写字、画画、刻章、写文章一样不落, 不是我本事大, 而是力争挤出时间、挤出空间来, 多做一点事情、多学一点东西。星期天我常常把爱人和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这十平方的小屋就是我的天下。晚上等他们回来了, 我只有门后那一点空间。刻印声音使他们睡不着, 写字画画但桌上又堆满白天放在地上的东西, 没办法, 晚上我就写文章, 如此艰苦的条件我都克服过来了。我们搞艺术的首先要解决『立志』和『排难』的问题, 你讲你没条件, 我讲条件都是自己创造的, 绝不会万事俱备, 只等着你去挥毫走刀。你们可能觉得这个话题多余, 其实人生有九九八十一难, 不时都会有诸多的困难冒出来, 所以, 我们一旦立了这个志向, 就要坚定不移地排除万难走下去。坚持走下去, 一定有成绩。 二、寂寞与灿烂 很多人觉得搞艺术的人很光鲜, 有名有利。就我个人心得来讲, 搞艺术的人首先是要耐得住寂寞。有很多同学来我这儿, 我跟他们讲, 跟着我学习可以的, 学费我也不收的, 但有一点, 必须耐得住寂寞, 至少五年, 不算多吧? 你今天拿篆刻刀, 明天就想成为篆刻家, 后天就想入西泠印社, 再后天就成为大师, 天下没有这样的称心事。寂寞很重要, 要甘于寂寞、耐得住寂寞, 冷板凳要坐十年, 其实搞艺术要出大成绩十年远远不够, 也许还只是个零头。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 回忆自己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时是二十三岁, 那就是我学刻印的十七年以后。参加书法展也是一九六三年, 是我学写字的十九年以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而这也只能称得是起步。要真正沉下心, 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寂寞、没有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艺术绝不是炒作出来的, 不是吹捧出来的, 因为没有经过面壁苦修的寂寞, 没有经过呕心沥血的洗炼, 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搞艺术的人要有平常心, 要耐得住寂寞, 一定要沉下去、再沉下去, 把名利抛在一边, 沉到底。当寂寞走到尽头时, 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 我年轻时发现印学方面的书很少, 原钤印谱也更不易得。所以我从十几岁开始, 看到好印谱就做笔记。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外地图书馆及私人藏家处去读印谱及印学著作, 乃至到日本、香港、新加坡, 看见好的材料就记录在册。 这期间就有很多趣事。我到天津图书馆借书看, 工作人员问我想借什么书, 我讲我叫不出书名。那人很奇怪, 借书却叫不出书名, 以为我跟她开玩笑, 我讲我叫得出名字的印谱类书都看过, 我就是想要看古人讲的『要读未见之书』。于是图书管理员把我带进去, 我看了内部的书目卡片, 果然有两本没见过的书, 一本是李叔同早年的印谱, 一本是被乾隆焚毁的周亮工编的《印人传》, 其实叫《印人传》是不准确的, 准确书名是《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乾隆时这书已毁, 嘉庆以后翻刻本亦丢三落四, 多讹误, 不完整, 全貌尽失。诸如, 我曾读到一本《宣和印存》, 经考证之后发现, 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 但世上并无《宣和印谱》, 显然那本《宣和印存》是明末人伪托的, 据此《辞海》原有的这个条目就给删去了。 在这几十年当中, 我前后读过四千种印谱及印学论著, 说这个并不是我要标榜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