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中国的转型.docxVIP

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中国的转型.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 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中国的转型 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中国的转型 周珉佳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戏剧以其悠久、完整、贴近生活和民族风貌的艺术特质,创造出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艺术肖像,彰显了少数民族族群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自我特质和价值。然而,在社会经济文化疾速发展的大背景中,古朴原始的西南少数民族戏剧无论是在叙事技巧、美学风格还是在民族观念、价值取向方面都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型,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进行现代性兼容艺术生产,体现剧种不断发展成熟的变化趋势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中陌生化的想象空间,以期在现代中国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戏剧;现代中国;地方文化转型;现代性交互变容 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因其复合文化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戏剧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认知系统、价值观念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独特性。在充分的历史发展经验中,多种多样的西南少数民族的戏剧囊括了反映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信仰、禁忌,表现民族思维、行为、性格、心理和情绪等内在人文源动力和文化启蒙等内容。然而,在诸多西南少数民族戏剧作品中,能够引发观众思考的叙事性元素十分有限,戏剧性和叙事体无法很好地对接。古朴原始的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社会经济文化疾速发展的大背景中逐渐有了转型的要求,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进行现代性兼容艺术生产,以期在现代中国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西南少数民族戏剧的变革发展也有基本要求和准则,并不是漫无边际或毫无约束,更要避免其在边地文化的热潮中走入歧途,单纯成为旅游产业的宣传抓手,那就要考察西南少数民族戏剧在历史传承和“变容”发展中是否很好地保留并彰显了其艺术独特性和鲜明性,是否能够体现剧种不断发展成熟的变化趋势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中陌生化的想象空间。 一边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与复合文化生态系统 “边地”是与“中原”相对立的地理文化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地都代表着闭塞、原始与落后。我国西南地区实际上属于我国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农业生态条件比起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脆弱。其中,四川盆地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也较为富庶;云贵高原是低纬高原,四季如春,但多山地和壩区;还有一部分高海拔地区,是主要的牧业区。因为地形极为复杂,高山深壑,十分容易发生泥石流,加上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地震,生活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百姓多有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给自足的生存无力感。自然环境的隔绝封闭,令民族文化易于在这样的环境中保存原生态文化特征。西南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决定了百姓对自然界的敬畏程度,因而更容易将自然界神化。中国边地的艺术文化生产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中有了崇尚神话、敬畏神衹的主题选择和浪漫自由、情感真挚的美学特征。 相比北方汉儒文化“重实际而黜玄想”,南方的楚文化好巫重祠,信奉鬼神,其民重玄想。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思想多元、野性张扬、崇尚神话,同时因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极少受到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各种束缚,极大程度地保存了自由、旷达、生命力强的文化特质,因此,边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时常都处在一种被保护的特殊地位,被观察和研究,尤其是不断强调突出其“边缘化”特点,加之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诱导了人们在边地经济落后的基础上产生了边地艺术文化具有原始性的固有思维,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了如今边地旅游产业中的卖点。 早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就亲身感受到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同胞雄强旺盛的生命力和淳朴单纯的人性,通过诸多文学作品和传记日记感慨,一向自居主流的文化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庸俗溃烂,反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饱满的生命力和人性原始形态。1950年邓小平就着力指出西南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近些年来,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视角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关地域“风物志”的价值存量也发生了本质性转变,而这一切关于新时代艺术文化发展要求所引发的少数民族自我认同都需要全新的定位,西南少数民族戏剧也须有相应的转变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始,学界对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侧重与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及民族学和民俗史料挖掘等研究方法联动,这很明显是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与自然风物以及复合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宏观的研究客体。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关注到文艺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并将文艺美学与人类学在民族性发展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它所体现的研究价值十分重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关注少数民族生活状态中的审美文化、审美经验和创作历史。在广袤华夏

文档评论(0)

tes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