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含金量,非常有限.docxVIP

“贞观之治”的含金量,非常有限.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贞观之治”的含金量,非常有限 先来看一串数字: 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为300万上下,人口约1400万。(《中国人口史》) 光武帝去世时(57年),全国户口为427.9634万,人口2100.7820万。(《续汉书·郡国志》)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户口数为245.9840万,人口数1616.3863万。(《晋书》) 贞观初年,户口不及300万。(《通典》) …… 在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串璀璨的名词: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太康之治、贞观之治…… 再来看另一串数字: 秦灭六国后,人口数约为4000万。(《中国人口史》)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户口数1223.3062万,人口数5959.4879万。(《汉书·地理志》)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户口数大约1067.7690万,人口数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户口数大约890.7536万,人口数4601.9956万。(《通典》) …… 这串数字背后,是另一串名词:秦末流民、绿林赤眉流民、黄巾流民、隋末流民…… 历史是符合数学逻辑的。 从秦汉到隋唐,近千年的漫长时光里,人口的生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一直在作着殊死搏斗。朝廷控制下的大多数人口,长期集中在古老的黄河流域。耕地一直是有限的,农作物亩产也一直没有质的改进。无论先民们如何披星戴月,6000万人口,似乎一直是这块土地所能承载的极限。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汉末年的流民问题,未必全是暴政的结果。一个显著的事实是:随着生殖力的提升,汉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不及汉初百姓的五分之一,而粮食亩产几乎没有提升。同样的道理,当东汉人口再次接近6000万这个极限时,大规模的流民问题再次出现(也并不是说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是无辜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论述,并不是说没有暴政,也不是说完全与暴政无关——事实上,暴政是秦制下的一种常态。秦制下的太平盛世,乃是一种“暴政汲取量+人口生存必须量≈土地出产总量”的状态。一旦“暴政汲取量”激增(比如汉武帝要实践自己的“雄才大略”),或者人口增长至一个较高的水准,“盛世”就要出问题。 所以,6000万人口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极限。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山地的开发,都可以提升这一上限。但更多的时候,因为朝廷的暴政,历史等不及上限的提升,也等不到上限的到来。譬如秦、隋两代。 在传统农业社会,劳动力与生产力之间是成正比的。朝廷对劳动力的大规模征用,等同于变相地压低生产力的上限。吃租赋的人口增加,又等于变相提高了生殖力。此消彼长的结果,是秦、隋两代的生产力所能承受的人口上限迅速跌至4000万,随后就是流民的大量出现。 在中国传统历史叙述中,但凡社会安定,执政者实行的必是“仁政”。这实际上是从结果去定义前因。事实上,当人口锐减至1000多万,任何正常智力的君主,只要他没有丧心病狂,都可以在光武帝的时代实现所谓的“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也是同样的例子。生殖力与生产力之间紧张的关系突然松弛下来,偌大的唐帝国只剩下不足300万户口,总人口已不及隋炀帝年间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的大幅度上升,既意味着百姓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自然,也就转化成了生殖力的迅速攀升。十年生聚,十年教育。自李渊晚年社会渐渐安定,到贞观八年(634年)前后人丁繁庶、家给人足,“盛世”到来,恰恰不过二十来年。 一切不过是自然调节的结果。伟大的“贞观之治”,与“伟大”的太宗皇帝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不是说完全没有关系,毕竟李世民少折腾一点,对民生的恢复是有好处的)。在这个幅员辽阔、苦难深重的国家,每当只剩下可怜的300万户口时,只要坐在未央宫或者太极殿里的执政者拥有正常智力,没有丧心病狂,不管他是谁,“××之治”都不会爽约。 而且,这些“××之治”不过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在民生层面,它们的含金量往往相当有限,多数停留在“饿不死”的程度。 图片 具体到“贞观之治”。? 按唐代的户籍制度,民众有“课户”和“不课户”两类。前者主要指家中有男丁、需要承担赋役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后者主要指享有免赋役特权的官僚及其部曲奴婢。官僚吃饱吃好自然不成问题,部曲奴婢是官僚的私有财产,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被饿死。 所以,判断“贞观之治”的含金量,主要得看那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活得怎么样。 这方面,史学界有很充分的研究可供参考。比如,晏金铭的考据结论是,贞观民众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 “一家‘课户’,如能拥有耕地五十亩,全年生产粮食(粟或稻米)五十石,每年须无偿地将其中的十一石二斗贡纳给国家,占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强,再加上各种杂徭、附加等税,则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是就正常年景而说的,如遇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就不是百分之二十五了。至于那些‘受田’二三十亩乃至十亩五亩的贫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