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docxVIP

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继承与弘扬。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面临着学生认识层面有距离、教师教学有差异等诸多困境,为此提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优化路径:多元渗透缩短学生认识距离;立足本位平化教师教学差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三次提到“革命传统”,从语文教育特点、语文课程功能、教材编写建议等方面阐释了落实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至六年级12册书编选课文总计320篇,其中,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达到了34篇,占比高达10.67%。如此厚重的比例也足以见得对小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视。教材承载国家意志、课标理念,在选文的编排上颇具匠心。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就安排了《我是中国人》,插图是不同民族小朋友身着不同服装欢聚一堂的图画,让孩们从开启学习生涯的第一天就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国,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一年级下册《升国旗》一课让学生认识国旗,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教材安排这些课文的学习,就是要在孩子们入学伊始就培养国家意识,增进民族认同。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认识革命伟人,了解伟人的崇高品质。中高年级编排《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黄继光》《军神》《狼牙山五壮士》等篇目,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爱国情操与可贵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选文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尚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和感染作用。 一、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认知层面有距离 1. 时代距离 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类文本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社会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较大的距离,所讲所述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水井”“扁担”等这些事物学生未曾见,也难有所感,这种距离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更难达到思想共鸣。 2. 情感距离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中所讲述的历史事件、人物与学生距离较远,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或简单的画面真正走进故事情境,对其人文内涵理解不深入就会产生情感疏离。在课文理解上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僵化倾向。学生对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感受不到、理解不足,形成“贴标签”的固化模式。二是空壳化倾向。学生认为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仅把文本当作故事来阅读,对其背后的鲜活的历史缺乏认知与感受,对革命精神理解空洞。三是雷同倾向。学生由于对此类文本缺乏兴趣,对不同文本的独特性认识不足、感受不深,进而对革命文化题材文本、英雄人物叙事产生错误认识。 3. 人物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中所记录或刻画的英雄人物、榜样人物,由于身份地位、生活体验等距离,学生感受不真实,不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感受其博大情怀。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又会不由自主地拔高人物形象,把他们奉上“神坛”,认为这些人物遥不可及,从而在“神化”中消解了人物的价值。学生经常处于“旁观者”“局外人”的视角,游离于人物之外,对人物的理解扁平化、面具化。 (二)教师:教学层面有差异 1. 文本解读差异 文本解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失位”。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说教性过强,给人物“贴标签”,使得学生阅读行为不能真实有效地发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丧失了阅读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课堂活跃度,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或者随意解读,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2. 学科定位差异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其目的是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激发其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文本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在语文学科。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对学科定位不够明晰,在实际教学中造成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师过于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使得课堂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轨道。二是教师过分强调语文的知识能力训练,将课文当作练习的工具,缺失了文本的人文性与思想性,这样的课堂丧失了语文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未得到有效落实。 3. 资源整合差异 语文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不仅以课文的形式呈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