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干预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师范大学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1、学习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早恋问题 4、情绪问题 5、行为问题 6 、人格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学习不适应;缺乏科学方法;丧失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差;被动学习等 ◆考试焦虑:考前有明显的紧张情绪,有逃避考试的倾向;出现生理反应;考中有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出汗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学习障碍:感知觉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多动性行为障碍 ◆厌学逃学:学校恐惧 2.人际交往问题 ◆技法方面问题:社交方法欠缺、不看交往对象 ◆认知方面问题:理想与现实不符;自我为中心 ◆情感方面问题: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 ◆人格方面问题:气质性格等人格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 3.早恋问题 ◆技法方面问题 ◆认知方面问题 ◆情感方面问题 ◆人格方面问题 4.情绪问题 ◆愤怒情绪:急性情绪亢奋(情绪化)、好攻击等 ◆紧张情绪:过度担心、惊惶失措等 ◆急躁情绪:易冲动、感情用事等 ◆冷漠情绪:不合群、孤癖等 5.行为问题 ◆品德行为:反复说谎、偷窃等 ◆恃强行为:过分好斗或霸道、严重破坏财物等 ◆伤害行为:自残、疟待动物或他人等 ◆对抗性挑衅行为:鲁莽冒险、违纪违规等 6.人格问题 ◆认知方面:把自己的困难归于命运、社会和他 人,思维极端化,自我中心,没有责任感和罪 恶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认识; ◆ 情感方面:高度脆弱,情绪极端,忌妒心强,难以控制冲动; ◆人际关系:紧张,攻击,偏执; ◆行为方面:不良、怪僻,违抗社会习俗。 ◆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 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 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 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 (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 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一个有他在的群体的氛围都受其行为特点的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 总之,人格问题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与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 持续时间 泛化程度 强度 心理问题 一月以内 无泛化表现 不影响逻辑思维 严重心理问题 一个月以上 泛化(一年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躯体化反应 情绪强烈, 影响思维。 1.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观点 潜意识理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防御机制 ◆基本技术 自由联想 释梦 阻抗 移情 2.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 观察学习原理 认知—行为学习 ◆基本技术 松驰训练 系统脱敏 强化技术 冲击疗法 3.认知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生理、心理与社会模式 个体信念始于童年 合作的治疗关系 转变自动思维是关键 ◆基本技术 理解语言的特殊意义 质疑绝对化 指出认知歪曲 认知预演 4.人本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积极的人性观 自我概念与积极关注需要 心理失调的原因 ◆基本技术 同感性理解 尊重 真诚 [案例2] 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经常不带书本和作业本,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老师对立、发火,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回家完成作业再来上课,想以此警戒,结果小周越是与老师对着干,一天也不交作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平日对劳动感兴趣,不管脏累都抢着干,目的似乎是为了逃避做作业。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 案例2 诊断分析:厌学。父母的打骂,缺少关爱,教师滥用惩罚,观念不当,祖父母的溺爱,学习动机不强造成小周的厌学。 辅导方案: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和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案例3] 一个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萍萍,经常撒谎,不对母亲说真话,讨厌母亲,与母亲无情感沟通,不愿接受母亲的管教;害怕回家,不愿看见她母亲。为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很痛苦。她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小时候母亲很爱她,对她期望值过高,要求极严,初中二年级因为与同学外出游玩回家晚,被母亲打骂,并找到同学威胁她们以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mash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