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一个“活生生”的工业工程改善案例.docx

【IE】一个“活生生”的工业工程改善案例.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E】一个“活生生”的工业工程改善案例 01.装配部部门简介 装配部,作为车模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肩负着车模成品的组装和包装的全部生产过程。装配部现有六条生产线和一条样办组装线。 常用的设备有:钻床,电批,手啤机,风批,烙铁,高周波,封口机等。 为了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装配部引入了精益生产工艺流程。精益生产是目前工业界公认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通过合理的排拉,达到合理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02.例子 (一):DCP1/25货车,按流程标准可分成:车身半品( 10人),车身组合(16人),内座组合(4人),车底组合(11人),成品组装(7人)和包装(9人)共六个小组(57人)来完成。每个小组会有一次或以上的自检。 (二): YTB002 1/42莱茵之星单层客车,按流程标准可分成:内座组装(12人),车底组装(9人),车身组装(20人),成品包装(6人)共四个小组(47人)来完成,在其中也加入了多次的自检。 ? 03.装配车间平面分布图 04.装配生产线平衡改善过程 了解产品组装工艺 对U型拉进行工时测定,得到统计数据 从统计数据分析U型拉平衡状况 识别瓶颈工位,找出不平衡的原因 运用平衡改善法则(ECRS法则)、动作经济原则等方法制定改善方案 将改善方案告知组长或装配主任,实施现场改善 改善效果分析总结 ? 05.平衡改善法则-ECRS法则简介 以上ECRS法则,具体可通过下列图片来说明生产中如何运用改善: ? 06.装配线平衡典型案例 U拉序号:U24、U25 产品编号:53072(太空车) 组装部分:成品和包装 改善前各工位组装工艺 此款产品的装配线由U25、U24两个U型拉组成,工位分布如下图所示: ? 平衡率=各工序的作业时间/(瓶颈工位时间*人数) =(9.5+11+6+13+8+8+8+6+9+10+6+8)/(13*12)=65.71% 平衡损失率=1-平衡率=34.29% ? 改善前装配线工位平衡图 改善措施 从统计数据分析这条装配线,可以发现瓶颈工位是工位4。针对这十二个工位的特点,提出以下的平衡改善措施: 改善瓶颈工位。因为电动批打螺丝较慢,可改用打螺丝较快风批。改用风批打螺丝后,打螺丝总时间可以从13S减少为11S。 合并作业内容。将原工位序号8和9合并为一个工位,同时原工位序号10工人的在空闲时辅助此合并的工作进行装配操作。此时,可以减少一人。 合并作业内容。将原工位序号11和12合并为一个工位,也可以减少一个工人。 重排。改善之前,原工位序号5、6、7是每一个工人负责粘贴一张蓝色标签。改善后,安排两个工位粘贴蓝色标签,每一个工人一次粘贴全部蓝色标签,同时原工位序号3工人在空闲等待时辅助粘贴标签。重排后同样可以减少一个工人。 ? 改善后各工位组装工艺 改善后平衡率=(9.5+11+10+11+11+11+13+12+13)/(13*9)=86.75% 平衡损失率=1-平衡率=13.25% 改善后装配线工位平衡图 ? 改善前后的对比 ? 各工位平衡图对比 改善前 改善后 07.生产线改善前后各管理指标比较 生产线平衡率方面 生产线平衡效率提高了21.05% ? 工人人数方面 工人人数由原来的12人减少至9人 生产效率方面 改善前,9.5小时的产量为2500个,工作人数为12人,则: 人均时产=2500/(9.5*12)= 21.9(个) 改善后,同样9.5小时的产量为2500个,但工作人数减至9人,则: 人均时产=2500/(9.5*9)= 29.2(个) 从而,改善后生产效率提高了(29.2-21.9)/21.9=33.3%

文档评论(0)

Jane98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