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doc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作者:何林霞 徐山红 <DL class=page_txt>【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某院分娩的252例产妇(枕后位组126例,枕前位组126例)的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后位组新生儿体重≥3500g、宫缩乏力、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宫口扩张阻滞、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阻滞等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头位分娩评分>10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枕后位 持续性 分娩 并发症 持续性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常见的原因之一,对枕后位的产程观察不够,处理不当,常导致临产后剖宫产率升高。本研究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院分娩的持续性枕后位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不同分娩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孕妇共4654例,我们选择其中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自然临产、经过充分试产持续性枕后位共126例为枕后位组,孕妇平均年龄(28±2.6)岁,孕周(39.1±1.2)周。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初产妇126例为枕前位组,孕妇平均年龄(27.8±2.7)岁,孕周(39.0±1.3)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可比性。两组孕妇临产初期胎心监护正常、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分析指标 ① 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② 产程异常情况;③ 骨盆、产力、胎儿体重及头位分娩评分;④ 围产儿结局包括: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 1.2.1 诊断标准 ① 持续性枕后位:诊断按照凌萝达[1]主编《难产》提出的标准;② 产程异常:潜伏期≥16h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8h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宫口扩张≤1.2cm/h为宫口扩张延缓,活跃期宫口扩张停止2h以上为宫口扩张阻滞,第二产程≥2h为第二产程延长,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1cm/h为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停滞≥1h为胎头下降阻滞; ③骨盆临界狭窄:骶耻外径18.0cm,对角径11.5cm,坐骨结节间径7.5cm,出口前后径10.5cm;④ 头位分娩评分:按照凌萝达提出的头位分娩评分法[1]进行,内容包括:骨盆大小、胎儿体重、胎方位、产力强弱等4项,以胎儿娩出前最后一次评分为准,4项评分相加为头位分娩评分(简称分娩评分),其中骨盆大小和胎儿体重2项评分相加为头盆评分;⑤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⑥胎儿窘迫:参照诊断标准[2];⑦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min或5minApgar评分≤7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持续性枕后位相关因素 持续性枕后位组胎儿体重≥3500g及宫缩乏力者,与枕前位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持续性枕后位组孕周≥41周、骨盆临界狭窄、头盆评分≤6分者,与枕前位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枕位异常的相关因素 n(略) 2.2 两组产程异常发生率比较 持续性枕后位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宫口扩张阻滞、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阻滞等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两组仅第二产程延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考虑可能与第二产程干预性处理治疗有关。见表2。表2 两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n(略) 2.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枕后位组使用缩宫素静滴率远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n(略)</DL>2.4 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 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lt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