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y,2 0 0 第3 8卷第4期 Journal of Sh∞g瞄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Edition) VoI.38,No.4 中图分类号:1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9)04.0011-(os) 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陈卫平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 儒学留下的人格历史遗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与孔子君子论理论内 涵的两重性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从君子与小人、圣人的关系、仁对君子人格内在要素的统摄、 礼对君子人格外在表现的规定等三方面,考察了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关键词:孔子;君子;两重性 马一浮的《泰和宜山会语论语首末二章义》 称:前者指贵族统治者,小人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 认为,《论语》首末章都论述君子,意味着君子论 隶。这样的意思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依然存 贯穿于《论语》的始终。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 在,然而孔子则基本上在人格高下的涵义上把两 成就君子这样的理想人格,是孔子开创的儒学在 者对举,∞表现了两者的对立开始由等级身份转 理论和实践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儒学在 变为人格分层。这样的转变具有双重的理论内 历史上造就的人格群像,既有正气凛然的仁德之 涵。在社会变动转型的春秋时期,“高岸为谷,深 人、匡时济世的豪杰之士,也有洁言污行的假道 谷为陵”,原来的高贵者(君子)和卑贱者(小人) 学、拒斥“异端”的卫道士、迂阔拘泥的腐儒;另 的地位彼消此长的情景十分普遍。面临这样的现 外,君子人格在中国近代逐渐失去了理想的光辉。 实,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隐含着绵延贵族 何以留下如此的人格遗产,从思想源头上讲,与孔 传统的理论内涵:承继贵族的“四体不勤、五谷不 子君子论的理论内涵的两重性不无关系。本文就 分”(《论语·微子》,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此略作分析。 对劳力之小人不屑一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里仁》),鄙视欲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子 一、君子、小人、圣人:对立与互补 路》)。因此,君子被孑L子定位为社会精英阶层 (士)的理想人格,反映在《论语》中,君子和土的 在孔子的人格学说里,小人与君子相对立,而 品格往往是交错套叠的。后来苟子干脆提出了 君子与圣人则是互补的,于是君子和圣人都与小 “士君子”的称谓。因此,随着士大夫阶层在中国 人相对立。这三对关系的理论内涵均有两重性。 近代的瓦解,君子人格由于失去了承载主体而悄 君子、小人的称谓在西周时是等级身份的泛 然退场。不过,孔子把君子小人作为对立人格还 收稿日期:2009-06-28 作者简介:陈卫平(1951-),男,浙江上虞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 l 1 万方数据 第4期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折射出另一方面的理论内涵:社会每个成员无论 学习圣人和圣人教化他者,都与默然直觉的神秘 原来的等级身份是属于哪个阶层,都能在这两者 体验相关。孟子将这一理论内涵作了发挥:“大 之间作取舍。这一在选择理想人格面前人人平等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 的思想,在而后的儒家中表现为“人皆可以为尧 下》),圣本来就有感知神意之义,孟子将圣和神 舜”(《孟子·告子下》,以下引《孟子》只注篇 联系起来,极大地强化了圣人的神秘色彩,因而苟 名)。这样的平等观念赋予君子人格抗衡等级、 子批评思孟以“行之内”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 权势的意义,孔子否定做官之“闻”而肯定“好义” 行”为内涵的“五行”说是“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 之“达”(《颜渊》)已含此意,孟子则将此作了更 说,闭约而无解”(《苟子·非十二子》)。④以后在 明确的表达,他赞扬以“德”、“义”对抗“位”、 佛教的影响下,儒学以静默顿悟为进入圣人境界 “爵”的子思和曾子(《万章下》、《公孙丑下》),提 之路,神秘体验的意蕴更浓厚了。营造圣人境界 出公卿大夫之“人爵”应从属乐善不倦之“天爵” 神秘化气氛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神化圣人,而且以 (《告子下》),斥责公孙衍、张仪逢迎权贵以求荣 孔子为神化的最主要的对象。子贡用“固天纵之 的行为是“妾妇之道”,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将圣”(《子罕》)来回答孔子何以是圣人,可以说 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背道而驰(《滕文公 是神化孔圣人的开端,经思孟“五行”说的渲染, 下》)。这样的君子人格是后世那些敢于与暴政 到汉代的纬书,孔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