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制备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微丸制备技术 PELLET PREPARATION TECHNIQUE 一、概述 1、微丸的定义 直径在0.5~1.5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2、种类 速释微丸:30min内释药大于70% 骨架型缓释微丸:药物+难溶性基质,通过磨蚀、融蚀、分散溶出,Higuchi方程 肠溶衣型微丸:适合对胃有刺激或胃中不稳定者 不溶衣型微丸:水不溶性高分子薄膜衣+致孔剂,零级释药,后期一级释药 树脂型微丸:利用药物交换到树脂上,经聚合物包衣成微丸 口服后胃肠道离子可将药物从树脂上置换下来而发挥其缓释作用 释放度受树脂粒径、衣膜厚度、聚合物粘度、介质离子强度、pH值的影响 脉冲释药微丸:时控爆裂系统(TES),以定时控制方式在胃肠道特定部位(胃、结肠)释药,符合人体昼夜节律变化 从内到外分为四层:丸芯-药物层-膨胀层-水不溶性聚合物(EC)外层衣膜 水分通过外层衣膜向系统内渗透并与膨胀层接触,当水化膨胀层的膨胀力超过外层衣膜的抗张强度时,衣膜便开始破裂,从而触发药物释放 外层衣膜厚度控制时滞,释药速度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而不依赖于外界的pH值 3、优点 (1)外形美观,流动性好,易于装胶囊,重量差异小,易于复方 (2)含药量大 (3)易制成缓控制剂(骨架或包衣) (4)释药稳定、均匀(较固定的释药面积),生利度高 (5)局部刺激小 (6)制备机械化程度高 4、应用 直接应用或灌胶囊 作为功能粒子用于制作片剂(时控片、口腔速崩片等) 5、制备工艺 制丸技术 旋转式 压缩式 层积式 球形化 球形化 加压式 挤压式 粉末层积 溶液/ 喷雾干燥 喷雾冷冻 混悬液层积 二、微丸形成机理 1、结合力 (1)固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近距离时发挥作用 范德华力:0.1μm范围内发挥作用 价键力:1nm内发挥作用 静电力:带相反电荷粒子间 磁力:可能存在,且十分强 (2)液体毛细管力和表面张力(湿法制丸中所用润湿剂) 钟摆状态 索带状态 毛细管状态 液滴状态 (3)固体桥中的粘附力和内聚力:高浓度粘合剂粘附到固体粒子表面,在粒子间产生较强的固体桥,形成较硬的粒子聚合体 (4)机械连锁:可能出现在纤维状、片状及大粒子的搅拌、压缩过程中,对微丸强度仅有很少的作用 2、微丸的成核及生长 形成基本机理: 成核:液桥作用形成液滴状,物质总量增加,成核数量增加 聚结:液滴状丸核的结合,发生在表面稍带水分的核间,核数减少,物质总量不变 层结:再加入原粉(直径小于核),使核成长,核数不变,物质总量增加 磨蚀转移:相互碰撞中,物质从一个丸芯剥落并粘附到另一丸芯表面,丸数不变,大小变化,随时间增加,此过程减少 三种使丸芯变小的作用:磨损作用、破碎作用、粉碎作用 脱落的细粉、碎片,主要通过层结作用重新粘合到破碎的核上,也可自身聚集形成新的丸核,完成核的成长过程,但也不尽然,所以需防止这三种作用力的增加 微丸必须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以维持外形,否则极易松散,而机械强度过大则溶出减慢、溶出度降低、生物利用度降低 要得到适宜硬度的微丸,辅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包括粘合剂的种类、浓度、包衣料的性质、辅料的配比等等 三、制丸工艺 1、旋转式制丸(agitation procedure) 主要形成机理:成核、聚结、层结 原粉粒子在粘合剂参与下,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在相互碰撞中,一些粒子被撞碎并层结在另一些粒子表面,同时丸核以一定速度随容器旋转及丸核间相互摩擦,丸核表面棱角逐个消除而形成球状丸芯 速度快,细粉多,速度慢,微丸成长速度慢,所以旋转速度要合适 丸核形成具有随机性,大小分布较宽,形状不易规则 主要设备是旋转金属容器,常用包衣锅 2、层积式制丸(layering procedure) 药物以溶液、混悬液或干燥粉末的形式沉积在预制成形的丸核表面的过程 (1)液体沉积(liquid layering) 药物溶解或混悬于溶剂中,喷雾于丸核表面,挥去溶剂,形成沉积层,通过毛细管力、表面张力最初结合,后由于溶剂挥去,形成固体桥,重复喷雾干燥过程,丸核不断长大 控制喷雾速度、雾滴大小、干燥速度及液体浓度,即可制得预期大小的微丸 溶液型所需粘合剂浓度较低,混悬型所需粘合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肖**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