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 发酵工程实验结果以及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在已报到的谷氨酸生产菌中,除芽孢杆菌外,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革兰氏阳性,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不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 实验器材:铁铲,三角瓶,试管,吸管,培养皿,摇床,发酵罐,高压灭菌锅,牛皮纸袋,量筒,酒精灯,涂布器,接种针。 选择培养基:琥珀酸钠2g,磷酸氢二钠1.6g,7水硫酸镁0.6g,脲5g,生物素30微克,硫酸铁和硫酸锰各2mg,水1.0L,pH7.0~7.2 初筛培养基:葡萄糖 12%,玉米浆0.8%,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04%。pH7.0 复筛培养基:葡萄糖18%,玉米浆0.5%,甘蔗糖蜜0.1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04%,pH7.0 实验步骤:a.产谷氨酸菌为细菌,则采集田园土为好,做土壤浸出液,有限稀释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涂布培养,依据菌落特征挑出产谷氨酸菌,斜面纯化培养(也可直接用选择培养基选择出产谷氨酸菌)b.初筛:上面纯化的菌株有多种,每株两瓶分三批进行初筛。放瓶后,测定谷氨酸含量。从中选出产量较高的6株左右,摇瓶培养。c.复筛:经初筛选出的6株,继续进行摇瓶复筛实验,发酵周期46h,以生产菌作为对照,共进行了3次对比试验,选出产谷氨酸最高的两株。d.发酵罐发酵,并检测产物。方法有: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一般用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金属盐沉淀,盐酸盐法和电渗析法。菌体鉴别用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同复筛) 实验二 柠檬酸产生菌的分离及筛选 1.察氏-加酸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 2.察氏-多民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产酸情况) 1.由实验结果1可知,黑曲霉在察氏-加酸培养基上生长快,且生长状况比青霉菌好太多,这两种菌均耐酸,但青霉菌耐酸能力明显比黑曲霉弱的多。 2.由实验结果2可知: a.编号4是无污染中比值最大的,而所有培养基中比值最大的为编号1。但其未接种时培养基已被产酸菌污染,污染菌和接种菌来源不同,很可能不是同一菌种,因此应用编号4作为摇瓶初筛用菌株。其固体培养时产酸能力较强。 b.青霉菌不产酸,但可以在察氏-多民培养基上缓慢生长,可能是对碳源的利用不好,或之前在很低PH下菌种受损。 c.编号1的污染是倒培养基时,被空气中杂菌污染;编号5的污染可能是接种针较长,接种时弹落孢子。从而出现多个菌斑。 d.在固体培养基中产酸能力与液态培养基中存在差异,在固体培养基上产酸能力强,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一定强。 1.黑曲霉柠檬酸产生菌菌株富集应考虑利用哪些特征来进行富集? 答:a.温度,培养温度应适宜其生长 b.培养条件适宜,C源的利用,对其他菌有筛选效果 c.pH,因黑曲霉耐酸性很高,因此可以利用低pH的培养基,来排除杂菌污染,并纯化富集。 d.利用固体点植在察氏-多民培养基上纯种筛选富集。 2.观察记录在察氏-加酸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 答:见实验结果1 3.观察记录所挑选察氏-多民培养基平板上变色圈和菌落直径比值 答:见实验结果2 2.发酵产物定量测定结果(NaOH溶液滴定起始刻度均为0.00) 3.柠檬酸的定性检测结果 a.点样时 自 应点14下,2112应该点5下 b.设溶质的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距离为d,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为L 图中编号“自”在本组实验中没有出现最高浓度斑,借鉴的其他组的 c.实际比例图 1.实验结果1中,有菌膜是因为药瓶培养时间过长造成的;菌粒为小球状则可能与摇瓶时流体作用有关,球状有较大的表体比,便于利用营养,其状态与固体培养基不同;编号“自”产生黑色孢子是因为摇瓶时一部分瓶壁处于时液时固状态,故能是黑曲霉产生孢子。 2.实验结果2,滴定时应注意溶液颜色变色后深浅统一,本次实验中,同一样液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差异稍大,可能是滴定时的误差,结果颜色深浅度不同。产酸量与开始时接种菌种有明显关系。 3.实验结果3分析:点样次数是按与标准酸液算出的比例。此次求得 值比理论 值要大,尤其是苹果酸和柠檬酸,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展开剂配比不准确,使极性偏大,人为取样存在误差;环境温度也会对其造成影响,应控制温度在合适值,保持恒定;还有可能薄层厚度存在轻微差异,不均也会影响结果;样品的用量也会造成值得改变,样品太少,斑点不清楚,无法观察测量,量太多,出现斑点太大或拖尾,不易分开,并且两者均给测量带来一定困难,很容易出现误差。编号“自”未出现最高浓度中心及斑点,原因可能是样液太稀,点样次数不够,点样次数较多可能造成斑点直径过大,展开时,部分没入展开剂中,而溶于其中,造成样液流失,还有可能点样时刺破薄层,造成一定损失。 1、绘制层析图并计算各样品的Rf值,判断发酵液的产物。 答:见实验结果3,发酵液产物Rf值和标准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