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电影美学.doc

浅析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电影美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 浅析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的电影美学 王卉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内容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入手,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窥看精神分析理论对当代电影美学的影响。分别以《黑暗中的舞者》、《芳草的天空》、《情书》为例,对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理论主旨做了大概的梳理,得出结论:精神分析学挖掘了隐埋在电影文本深处的主体意识体系,它使电影理论从对影片表层结构的阐释进入对构成影片“特殊结构”的内在框架的研读。 [关 键 词]: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镜像阶段 第二电影符号学 精神分析学说与电影几乎是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中孕育、诞生与发展的,它们同时被许多人视为二十世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心理学分析入门》中,弗洛伊德就认为电影就像是与精神分析直接对应的文化形式。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成为人类认识自身“内视镜”。那么,电影就是“反射镜”使得人类扩展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从而对自己与自己所处的外界社会有更为宏观的认识。 早在1961年,英国重要的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的著名影评家加布里尔·彼尔逊和艾里克·罗德讨论“新”电影的文章中,就认为,为了理解“新电影”的含义和确立反映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必须求诸精神分析,他们认为,精神分析特别有助于:理解到在传统的安慰已经无济于事的一盘散沙的世界中人是多么孤独。” 精神分析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为电影学者提供了一套共同的话语媒介,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念渗透到电影美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经过80年代的分化和扩散,一部分成为考察复杂多元的电影与观众关系的理论方法。 电影研究者对精神分析与电影的研究常常从其他人文学科汲取理论并使它们成为自己的学术背景。现在,电影的精神分析在电影美学建立其学科地位的过程中依然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伊德与电影美学 1、梦与电影的关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不仅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并且对人文科学及各种艺术创作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谓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 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意义是愿望(wish)的实现,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而构成梦境的材料,或者说梦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身体的刺激、白日残余和梦思维。其中“梦思维”指的是在梦中以“化妆”的形态出现的童年记忆、创伤场景和愿望。 成人的梦大多是象征的、经过化装的。象征的用意在于逃避检查。“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梦作为一种不可能被识别出的欲望,并且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的事实,是由于他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精神检查作用的影响所造成的。” [3] 我们梦中所见所闻都是梦的化装,而不是梦的真面目。梦的化装称为“梦的显相”,而潜藏在梦的意象、情景后面的真实欲望则是“梦的隐义”。把梦的隐义化装成梦的显相是“梦的工作”,而从梦的显相中寻找出梦的隐义则是“梦的解析”。 在弗洛伊德一系列关于梦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到,电影,尤其是主流商业电影与梦/美梦,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我们称主流电影工业为“梦工厂”,正是因为我们再影院所观看的故事,所获得的满足和快感,恰恰来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匮乏。 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论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其释梦理论。他认为,释梦是帮助我们进入人类潜意识的重要手段。“人的潜意识犹如一片茫茫黑海,而意识只是这黑海上漂浮着的灯标。”[4]梦将人类大脑潜意识中的信息以编码的形式传递给做梦者和梦的分析者,因此梦是可以被检查的。电影具有天然的梦/欲望的属性,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忘记现实中的烦恼,充分享受电影给予的替代性满足。 2、《黑暗中的舞者》的“白日梦” 丹麦导演拉兹·冯·提尔执导的《黑暗中的舞者》,该影片曾经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它是一部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歌舞片,纪实的视角,摇晃的镜头,冷静地讲述社会边缘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影片中歌舞不似好莱坞的华美精致,特别的是七段歌舞无一例外都是主人公玛莎幻想出来的,并且每一处歌舞都与主人公当下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即弗洛伊德定义的“白日梦”。 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出发来挖掘主人公爱做“白日梦”的心理根源以及“白日梦”背后的隐喻意义,以此对片中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影片借以传达的主题做出解析。 笔者截取最后一组歌舞片段——生命的最后107 步——为例。莎玛最终无可挽回地被执行绞刑,走向绞刑架的最后107 步,导演同样以歌舞的形式予以呈现,原本瘫作一团的莎玛在歌舞中宛若一个精灵在各个囚室翩然穿梭,给监狱的犯人以最后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