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的证明.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孟子性善论的证明

「孟子性善論」中文摘要: 1 一、前言 2 二、「孟子性善論」的內涵與證明之路 3 三、孟子對「性善論」所提出的論證 4 (一)聖賢體證 5 (二)自己實踐 6 (三)邏輯推論 7 甲、觀察法 7 乙、歸納法 8 丙、類比法 9 五、孟子「性善論」論證之檢討 9 甲、觀察法 10 乙、歸納法 11 丙、類比法 12 六、嘗試建構「孟子性善論」的邏輯論證 12 (一)「性善論」內涵之規定 12 (二)證明的種類 13 (三)證明之步驟 13 (四)證明之過程 13 (四)小結 16 七、結論 16 中文摘要: 人性善惡的問題,關係著聖賢的道德學能否建立,它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重要的範疇;而孟子又是人性論第一期的提出者,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主張人性為善的哲人;所以對於孟子的「性善論」有必要加以考究;本人已有〈孟子性善論解析〉探討「孟子性善論」的意涵,本文則進一步檢視孟子對「性善論」的論證,是否為有效;若孟子的論證並非有效,則進一步探討是否可建構有效的「孟子性善論」論證,以及這樣一個論證的內涵及證明過程當為如何?基於以上的條理,本文訂綱要為: 一、前言(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定位、及預期成果)。 二、「孟子性善論」內涵與證明之路。 三、孟子對「性善論」所提出的論證。 四、孟子所提「性善論」論證之檢討。 五、嘗試建構「孟子性善論」的邏輯論證。 六、結論。 關鍵詞:「性善論」、「孟子性善論」、「性善論證明」 一、前言 「性善」是道德實踐中必要的前提,「性善論」是道德實踐學中核心的理論;孟子是中國人性論中「性善論」的首創者。孟子的道德體證、生命人格、以及對「人性為善」的認定等,此殆皆無容置疑;唯他對「性善」的表述與論證,則屬學術探究範疇,可經由學術討論而使之更周延精確。本文希望對「孟子性善論」,作一嚴格審查,以期「孟子性善論」,不唯結論正確,同時推理過程也無瑕疵,讓這一普世的主張能盡善盡美的呈現;此本文述作之旨意。 關於題目所謂「孟子性善論」部分,乃依本文姊妹篇〈孟子性善論解析〉之結論而規定,至於「證明」部份,本文一方面依《孟子》原典綜合出他對性善的證明路數與證明方法;另一方面,則對孟子的證明作一檢視,然後提出自己對性善論之證明路數與證明方法。關於前者,因《孟子》 「孟子性善論」的意涵,據本文姊妹篇〈孟子性善論解析〉中的結論為:「所有人天生皆具有一種善的道德性,這種道德性與聖人「同質等量」且「恆具」於我們的「性」中,再者這樣的「善性」一定會剎那的呈顯於我們生活與生命之中。」要證明孟子這一義的性善論,若從邏輯觀點最少要證明: 所有人皆具善的道德性。 善的道德性恆具於性中(亦即善為人之本質)。 此種道德性聖與凡「同質等量」。 此種道德性會剎那呈顯。 以上四點中,前三項都在談「善」與「性」的關係,後一項則在說善性的呈顯;嚴格說來「性善論」只談性與善的關係,旨在說明性中是善或惡的問題,並不涉及「性」呈顯於日用常行中之事;亦即只要證明性中有善,至於會不會呈顯似乎與「性善論」無關,亦即若不會呈顯,仍不害於性中有善。然而孟子似乎也將此「呈顯性」當為善的一個特質,故今要證明孟子的人性善論,尚需證明此種善性的「剎那呈顯性」。 其次,孟子之人性論,說得更精準一點是「性唯善論」,亦即認為「性」中只有善沒有惡;因此,若只證明性中有善還不夠,仍須進一步證明「性中無惡」,或者說「惡非本質」,乃算證成,故「孟子性善論」當有五義:「所有人皆具善」、「恆具善」、「聖凡具同質等量之善」、「善性會剎那呈顯」、「惡非本質」等。要完成孟子這五義的證明,若站在邏輯觀點確屬不易,因為: 要證明「所有人皆具善」,若立基於邏輯推理立場,只能透過取樣而採歸納推理,但無論如何取樣都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亦即其準確度只有蓋然的真,而無必然的真。故要完全證明「所有人」皆具「善性」,除非可以接受蓋然的真,否則將永無證明可能。 同理,要證明「性」中「恆具善」也有困難,前者為空間廣度的困難,此為時間長度的困難。亦即必須證明從初生到死前的所有時間中,性中都具善的道德性,乃算證明了人性「恆具善」;若不能接受蓋然的真,一樣無法證明此一要點。 與聖人「具同質等量之善」,此點更難證明;首先我們都非聖人,無法知道聖人的善性其質與量為何;其次,即使知道聖人善性的質與量,然而每人之善性在未完全開發呈顯前,亦不知其詳細內容,當然就無從知道是否與聖人的善性為「同質等量」。在人文立場言,此一命題將屬絕對無法得證者。 此種道德性「會剎那呈顯」,孟子指的是像「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顯現,這種剎那呈顯的善性,若頻率不要求太高,只要有剎那呈顯就算是善性的呈顯,在理論上還屬較易證明者。 最後關於「性中無惡」,這點亦難證明,除非每人皆已達相當程度的聖賢境界,此時真實感受到完全沒有一絲惡的存在,亦即惡已完全從每人身上消除,我們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认证主体肖**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