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ppt

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预应力砼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的几个突出问题 报告人:郭 杨 教授级高工 前言 结合本人对管桩的认识和实践,谈五点体会 静压桩终压力问题 合肥地区目前预应力砼管桩施工多以静压法为主,静压又分抱压和顶压两种,目前抱压发施工多于顶压法施工,不论抱压还是顶压,都存在施工终压力(Pu)如何确定的问题,目前我省设计部门多以单桩设计极限承载力Qu(即特征值2倍)作为终压标准,这一取值方法也不尽合理,讨论一下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通过终压力估算极限承载力,可一定程度上节约工期和造价。 静压桩终压力问题 1 国内关于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研究 林本海、王离(2004)对广州地区241根不同桩长试桩进行分析,总结出经验公式: 短桩:6m≤L≤15m,Qu=(0.7~1.0) Pu 中长桩:15m≤L≤23m,Qu=(0.9~1.1) Pu 长桩: L≥23m,Qu=(1.05~1.25) Pu 刘俊龙(2005)总结266根试桩资料,提出综合系数Qu/Pu随桩长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持力层为黏土时Qu/Pu在0.88~2.57之间,平均值1.69;残积土时在0.86~2.87之间,平均值1.29;强风化岩层时在0.6~1.22之间,平均值1.0;砂砾层时在0.8~1.67之间,平均值1.13。 这些研究成果说明终压力和极限承载力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比值变化范围较大,如果直接利用终压力来估算承载力会有不小误差,另外实践中根据读取压力表数值换算终压力值也存在一定误差 静压桩终压力问题 2 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工程桩Pu和Qu的关系 本人认为,鉴于预应力管桩在合肥地区应用时间不太久,而地质情况、设计图纸及施工工艺等情况的不同都对Pu与Qu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尚需要对一定数量的工程桩进行总结,对比其Pu和Qu关系。工程桩在施工前按规范要求进行试桩,并在试桩达到规定的休止期后进行静载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最终确定桩长与压桩力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 开口和闭口管桩的承载力的问题 我院在合肥某工程做了两组静压管桩桩端分别为开口和闭口静载对比试验,该工程设计采用预应力砼管桩,桩型为PHC-AB-600(130)-C80,设计极限承载力6000 kN。其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①层杂填土~②层粉质粘土~③层粉质粘土夹粘土~④层粉质粘土夹粉土~⑤层粉土~⑥层粉土夹砂~⑦层强风化泥质砂岩。该工程桩端持力层落在粉土夹砂层上,工程桩施工前做了4根试桩的静载试验,其中两根桩为开口桩端,另两根为闭口十字板桩尖。其主要参数以及静载试验结果见下页表,其中极限承载力由Q-s曲线和s-lgt曲线确定。 开口和闭口管桩的承载力的问题 浮桩与偏位的问题 1 浮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虽为中空,在沉桩过程中桩周部分土体能够进入到管桩内部,实测资料表明,一般粘性土中施工管桩土塞长度能够达到桩长的1/3,即称“土塞效应”,桩体排挤开的土体不可能全部进入管桩腔内或被压缩,挤土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挤土效应必然会造成表层土体的上浮,对于长桩(一般超过20m),桩端下部进入硬土层较深,发挥嵌固作用,桩体的上浮不明显;对于短桩或持力层为粘性土的管桩,由于不能进入深部硬土层,桩体随着浅层土体的上浮而上浮,工程实例表明短桩比长桩更易发生桩体上浮事故。由于桩体上浮必然会造成试桩过程中沉降加大承载力降低。目前合肥地区多数工程施工完成后存在桩体上浮现象。有效处理方法采用复压或复打,经过静载试验检验,浮桩经复压或复打后单桩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 浮桩与偏位的问题 2 桩体偏位 预应力砼管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的偏位,如桩偏位过大,超过规范规定限值,设计变更加大承台,将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偏位过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2.1桩过密产生挤土效应 密集群桩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挤土效应后施工的桩很容易将先施工的桩挤偏。一般采取经常复测桩位的方法来避免桩产生偏位。 2.2场地土质软,大静压机陷机 合肥地区静压机型号多为600-900吨,自重越大对场地表层土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如表层土软,未进行处理,大静压机行走过程中容易发生陷机,可能将已施工的桩压偏。为避免造成桩偏位,桩施工前应对场地表层土进行处理,一般采用拆迁土经碾压处理即可,厚度不能少于50cm。 2.3基坑开挖水平位移过大 如基坑开挖采取放坡方式或柔性桩支护方式,将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土体的位移必然带动基坑内桩产生位移。 管桩的质量检测问题 1 承载力检测 对预应力砼管桩的承载力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静载荷法(包括竖向及水平)和高应变法。这两种方法一般都用于承载力检测,其中静载荷法最为直观,结果可靠,高应变法的结果应建立在一定数量同一场地,相同条件下静载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性检测或锤击桩施工时的打桩监控。需要说明的是采用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倪**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