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摭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是如何走进学生心灵.doc

11摭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是如何走进学生心灵.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1摭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是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摭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是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作为一名新老师,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才短短的两年,但感触却颇多。尤其是新课标的出台,更是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可概括为:兴趣与特长方面主要是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应用技能方面主要是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方面是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技术创新方面能有勇于质疑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些教学内容,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这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我们巧妙地让信息技术真真切切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全身心地徜徉在信息技术的知识海洋中。为此,笔者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从兴趣出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我们都一直秉持着“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态度。我们要努力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追求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希望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如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教材编写,就很好地融和了该思想。在三年级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就先让学生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等。而到了四、五、六年级就逐步学习相关的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等。通过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既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易到难的过度,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也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不但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而且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如在新版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一课都有一个活动主题,而这些主题往往都与其他学科相关联,比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的时候,就与美术课的设计小板报挂钩。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不但使信息课程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 三、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新课标中予以各地信息教育者一个“特权”,那就是: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在这方面,我们福建信息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榜样。该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从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出发,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是2012年新版信息教材,在08版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许多乡土气息,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四、分层次教学,鼓励技术创新。 新课标中指示,信息课要采用多样华的课程,要努力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要将各任务要求分层次、分水平,最大能力上做到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因此,在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下,我们从事教学必须开展创新教育。一是夯实知识基础,炼铸学生的创新人格。二是活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三是巧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轻松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提升教学基础,营造学生的创新环境。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