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doc

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我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大致包括企业和社会的技术研发机构、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政策环境和人才保障机制等几个要素。政府先后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企业创新主体等一系列政策与规定,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全市已建成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技术中心30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3个、省级40个、市级100个。全市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的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及面对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的问题还须亟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一是企业技术机构建设水平低。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0家,建有技术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只有60多家,仅占总数的4.7%,在苏北五市位居第四。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数远远不足,高层次人才更加缺乏。调查显示,全市每万人口中技术人员数为203.07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为1.81%,均列全省第12位;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4.1%,高层 - 1 - 次人才引进、培养难度大,博士、硕士学位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顶尖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造成多数企业没有承接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三是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我市企业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阶段,多数企业忙于结构重组,难以顾及科技创新的思考与规划,特别是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长远竞争力。四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低。据调查,我市企业2005、2006年研发投入达2%以上的占33%,有67%的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国际通行标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的企业难以生存,比重为2%的只能简单维持,比重达5%的才具一定竞争力。另外,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总体上看,我市多数企业还没有把科技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2、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一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数字显示:作为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开发公共平台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全省47个,淮安仅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161个,淮安仅6个;省级科技创新孵化器,全省76个,淮安也仅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省3514个、淮安只有47个。基础条件的薄弱,造成高新技术发展滞后,2007年1-6月统计,高新技术产值:全省6649.47亿元、苏北315.94亿元、淮安只有51.44亿元,占全省的0.77%,仅占苏北五市的16、3%,低于平均数。二是创新投资要素缺位。我市至今没有科技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资金专项,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少融资支撑,多年来有关部门对此呼吁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我市没 - 2 - 有高新开发区,仅有的一家科技孵化器(科创中心)成长缓慢,功能和手段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除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情报研究所自成体系外,科技信息、咨询、评估、创业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严重不足,不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4、科技政策的落实和科技投入不够有力。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难。为鼓励创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市里也配套了相应文件,如2006年5月全市科技大会出台的《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创新创业的主体培育、队伍建设、财税扶持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全部到位,政策的引导效应还未形成。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据统计,2007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为1010万元,占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7%左右,与国家科技考核的1.4%指标相差一倍,与全省13个省辖市相比排列第12位,与苏北五市的徐州7000多万元、盐城的6000多万元、连云港的2000多万元相比,未到苏北平均数;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为530万元,连续几年没有增加,全市技术人员每人年平均费用不足50元。这些状况除无力支撑每年必须下达的工农业和社会发展等大批科技项目的引导扶持作用外,也势必影响跨越发展的进度和速度,甚至会使差距越拉越大。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 3 - 发展战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