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题目熟悉.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就题目熟悉

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 红旗岭农场小学 廖 琦 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一、在目标冲突中“导疑”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从课题入手,是破解目标冲突的有效方法,因为课题是一堂课主要学习内容的浓缩,是教学的问题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剖析,提出自己想知道和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自觉将这个目标看成是自己的学习责任。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导问”十分重要。揭示课题后,教师要善于设置冲突,以“你想对新朋友说些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激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角度对课题质疑,以“我想知道……”的语气质疑。当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众多的疑问进行整理,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学习目标。学生会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欣慰,为实现自己确定目标,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如:在学习约分时,学生提出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为什么要约分等问题,学习时,学生就会有目的去听,去探究答案。 二、在新旧冲突中“生疑” 新旧知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冲突所在。教师的教学就是在设置冲突之后,要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与新内容的联系中找出它们的区别,发现数学“问题”,产生新的疑问,从而抓住新知识的“难点和关键”。如学习通分时,当学生看到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是产生了问题,能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吗? 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学生借用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的方法来判断、猜测,结果是错的,显然只看个位是不行的,新旧知识产生了冲突,也就产生了疑问,与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随着疑问的产生,学生自主尝试也就开始了,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同时也获得了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三、在实践冲突中“引疑”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较好途径。操作中,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思考,可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产生与教材、与同学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新的疑问,可以拓展知识,促进创新。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按书本要求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几个同学却提出了质疑:“我的圆柱展开为什么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的圆柱展开后为什么得到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的不同剪法与书中结论产生了冲突。老师及时抓住这个冲突,引出另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哪样圆柱展开后,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学生个个思维活跃,积极猜测、实践、探索、发现,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就这样通过“引疑”提了出来并迎刃而解。学生们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 四、在思维冲突中“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思维处于简单或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启动思维的内驱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自主解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大胆质疑,另辟蹊径,寻求独特、新疑的方法。通过“比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心儿巧”激励学生质疑。如教师执教“8加5”时,书中的方法是:数数法8、9、10、 8 + 5 = □ 11……和凑十法 □□ , 教师让学生摆出算式,并激励 思考:“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几个学生马上质疑:“老师,可不可以不用书上的方法?我想将8分成5和3,5加5等10,10加3等于13,别一位学生说:“我想9+5=14,8比9少1,所以8+5是13”。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些想法,并列出相应算式: 8 + 5 = 13 如3 5 ,8+5=9+5-1=13。同一道题,学生从不同角 10 度提出了多个问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学生对方法的自主选择,破解了思维冲突,突破了思维的禁锢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教”“学”冲突中“设疑” 教与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对主要的矛盾,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但教师的教能否促进学生主动的学,却很值得反思。就目前看,教与学的冲突依然存在,教不能为学服务的问题还很严重,因此,教师的自我设疑,自我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否真正转换了角色?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学生的设疑与反思也一样重要:这节课我学会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