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标准TL226汽车内饰件表面涂层规范-中文0311.pdf

大众汽车标准TL226汽车内饰件表面涂层规范-中文0311.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众汽车标准TL226汽车内饰件表面涂层规范-中文0311

2003年 11月 汽车内部配件材料施漆技术 技术要求 TL 226 标准中心 50 24 1 共 8 页 第 1 页 首次采用 日期 专业负责 批准 更改负责 采用 翻译 曹哲 日期 2004.09.01 译校 日期 技校 日期 抄写 萧明 日期 2004.11.03 主题词:油漆, 施漆,内部配件,擦子压强,热压印 修订 同 TL 226:1998-11比较,作了如下修改: — 油漆组系进行了修改 — 相关参考文献有更改 — 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改 以前版本 1981-02,1986-12,1995-01,1995-10;1998-11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施漆工艺,擦子压强和 IMD (内部装饰件) – 涂层,即汽车室内使用的、 涂漆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2 标记 2.1 标记举例 2.1.1 塑料涂层 2K – 软漆,按 TL 226, S40 ± 5 2K – 触觉漆,按 TL 226, S40 ± 5 2.1.2 金属涂层 粉末树脂,按 TL 226,涂层结构,按 TL 256 3 技术要求 下面技术要求,如果对某种构件或一定范围内的构件在使用上受到限制或不宜使用,则 在图纸上应有说明. 3.1 基本技术要求 首次供货和更改的批准按 VW 011 55 避免有害物质按 VW 911 01 对于一次圆满试验,至少需要 5件成品部件或总面积为 0.5 m2的零件 成品部件的性能、也就是所要求的技术参数,如果由于上漆而受到损害,一定要锁定在 允许范围之内. 汽车内部配件材料施漆技术 技术要求 TL 226 共 8 页 第 2 页 涂层或上漆,以及也许还有修补上漆,总之在首次上漆时,漆层务必牢牢粘附在母体上. 修补上漆也必须如此要求. 对于所有的零部件,供应厂商提供下面的数据: 1. 母体材料的数据 (制造者名称和 VDA [汽车工业联合会]的标记). 2. 色调 3. 预处理: a) 洗涤,例如使用了异丙醇 b) 表面活化作用,例如用火苗燎过 c) 其他表面处理,例如磷酸锌化 4. 油漆合成 (各参数量定义) 例如 2K – 软漆,亦即触觉漆 首漆油 XYZ,XYZ公司生产,配料 XYZ 底漆: XYZ,XYZ公司生产,配料 XYZ MV (混合比): 10:x ,混合比(组系-)必须符合油漆的验收文件 所使用的硬化剂 XYZ,XYZ公司生产,配料 XYZ 油漆使用者,油漆使用者的奥迪评审检定 5. 上漆设备 6. 上漆部位 7. 上漆日期 3.2 光学和触觉要求 零部件必须有一个均匀的外观或满足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在手感、光泽和色调上要和 验收的样品相一致. 气泡、裂缝、油流子和其他损伤明文规定的外观的一些缺陷都不允许存在 有关色调和光泽度的文献见 VW 501 90的原始样品试验报告 3.3 露天暴露试验 露天暴露试验按 VW 501 85 验收过程中的拒收问题,要由供应厂商承担责任,这样有利于消除拒收现象和改善油漆 组系 3.4 施漆过程 施漆过程必须在油漆使用方和油漆制造方之间来确定,双方都要通过首次样品试验 确认所规定的这一过程上是正确的.为了实现前面提到的技术要求,双方都要负起责任, 而不是推脱责任.现分述如下: — 油漆生产者要经常通报 TL – 技术要求的遵循情况,提供加工细则和实用技术支援. — 油漆使用者要经常通报涂漆基底的情况(例如塑料类型和商业名称).要尽可能早地 检验技术要求实施情形(还有对于批量生产前的零部件:最低也要检验它们的附着 能力),要确认遵守油漆生产者规定的加工细则是对的,以及请求实用技术支援等等. 汽车内部配件材料施漆技术 技术要求 TL 226 共 8 页 第 3 页 3.5 预处理 每次供货状态样品的试验都必须做好预处理工作: 要在室温或(18 ~ 28)℃空气温度范围进行 7天或在 60℃情况下进行 48 h的预处理工作. 每一次单项试验,零部件都要预处理至少 30 min,并一直用眼力观察零部件的变化. 全面试验是在(18 ~ 28)℃预处理 1 h之后按 3.7和 3.8条进行,纤维增强、球状扩大 或鼓涨的构件,是在(18 ~ 28)℃预处理 24 h之后进行试验. 3.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