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因素与健康final_培训课件.ppt

第七章 生物因素与健康final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疟疾(malaria)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O157:H7) 其他感染病 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二)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严重 生物进化 人类行为 (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 (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环境及人类行为有关 (五)敏感人群范围广泛 (六)生物性病原体还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第三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一、监测与检疫 二、应用性研究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监测与检疫 监测的概念 指对疾病或病原体的发生与发展动态的观测。 其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疫情或疾病流行特征的变化,了解疾病和病原体发展变化的趋势,以便快速作出反应。 一、监测与检疫 (一)监测疾病流行的趋势,确定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 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及时信息传递汇总,分析“三间分布”,提供卫生决策依据,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对危害极大的特殊疾病应专门监测和控制。 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间分布 一、监测与检疫 (二)监测病原体的类型 根据病原体抗原性质的改变及时研制有效的疫苗。 (三)监测病原体耐药性特征 许多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的感染病可能因为耐药菌株的出现而死灰复燃。 一、监测与检疫 (四)监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卫生检疫法将传染病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检疫传染病,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 另一类称为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 一、监测与检疫 (四)监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环境条件、生活行为方式、监测协作网络建立 空气、饮水、食物 吸烟、吸毒、不良性行为、抗生素的使用、就医 检疫概念: 对出入境的人与动植物、交通工具以及货物和邮包等所有可能携带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处理,以预防新的或重要疾病传入国内或由国内传出的一种公共卫生手段。 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报告 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55例,较去年同期(171例)增长49.1%。 一、HIV感染者国籍:94例为中国籍公民,占总数的36.9%;161例为境外人员,占总数的63.1%。境外感染者中,139人来自亚洲,以缅甸最多,为122例;8人来自北美、欧洲,13人来自南美和非洲,1人来自澳大利亚;说明亚洲尤其是缅甸来华人员中检出HIV感染者较多。 二、各局检出HIV感染者数量以云南局最多,共检出177例,占全部总数的69.4%。其余检出较多的局有:新疆12例,广东10例, 深圳9例,天津8例,广西8例。以上6个局检出的数量占全部总数的87.8%。 三、HIV感染者职业:有61人是驾驶员(其中56人为缅甸籍入境货车司机),占检出总数的23.9%;48人是商务人员,占检出总数的18.8%;42名是边民,占检出总数的16.5%。以上人群中检出的数量占全部总数的59.2%。 四、年龄结构:21-50岁的青壮年感染者最多,共226人,占总数的88.6%。20(含20)岁以下的有13人,51(含51)岁以上的有16人。 二、应用性研究 (一)研制新的疫苗和抗生素 (二)安全消毒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其它的疾病防治手段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消毒 物理消毒与化学消毒 消毒效果:多种因素影响 医疗物品及环境物品消毒: 第一类物品包括植入物、针头与输液器械、手术刀及其它外科器械等,此类物品或其内容物要进入机体组织或血管,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处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物品及环境物品消毒: 第二类物品包括内窥镜、气管插管等,此类物品要与粘膜或者受损的皮肤接触,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第三类物品包括听诊器、台面、床具等,此类物品通常只与未受损的皮肤接触,只需普通消毒处理。 (二) 计划免疫 (三)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四) 控制医源性感染 感染源 :病人、医务工作者、探视者或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和器械 主要病原体:葡萄球菌、假单胞菌、肺炎球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 易感人群:年老多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放疗、麻醉、手术和内置导管 传播途径:空气、手、医疗器械、药品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四) 控制医源性感染 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严格消毒灭菌 遵守隔离制度 正确处理污物 (五) 社会动员与健康教育 鼠疫耶尔森菌经皮肤侵入人体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周围组织也水肿和出血,并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即腺鼠疫。鼠疫耶尔森菌及内毒素进入血流形成败血症,并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病菌经飞沫直接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