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Eclipse1.5T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安装与调试》.docx

《飞利浦Eclipse1.5T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安装与调试》.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泰山医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PAGEREF _Toc359058762 \h 1 1.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发展  PAGEREF _Toc359058763 \h 1 2.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构成及特点 2 第二章 飞利浦Eclipse1.5T磁共振成像设备安装前期工作 6 1.机房周围环境的布置 6 2.机房的环境布置 7 第三章 飞利浦Eclipse1.5T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0 1.设备安装 10 1.1设备的就位及相互间电缆连接 10 1.2各组件的启动 11 1.3磁体冷却及励磁、匀场 11 2.系统调试 12 第四章 超导MRI设备日常维护 15 1.MRI维护和保养 15 2.设备故障排查的基本思路 16 3.设备故障举例 19 第五章 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第一章概述  PAGE \* MERGEFORMAT 24 第一章 概述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 磁共振成像设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生物体的磁性核(主要是氢核)在磁场中所表现出来的磁性来进行成像的设备。随着超导技术、磁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磁共振成像设备得到飞速的发展。磁共振成像设备已成为最先进、最昂贵的现在诊断设备之一。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配备既是评价医院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医院现代化程度和诊断水平的标志。我国现有两千余台磁共振成像设备正在运行,并以每年百余台的速度增长(含临床应用型和临床研究型)。 1930年,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1]。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处在无线电波波段)同时作用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核磁共振很快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高新技术。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早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是由1973年劳特伯发表的,并立刻引起了广泛重视,短短10年间就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1969年,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学中心的医学博士达马迪安通过测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成功的将小鼠的癌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达马迪安新技术的启发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物理学家保罗·劳特伯尔于1973年开发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MRI),并且应用他的设备成功地绘制出了一个活体蛤蜊地内部结构图像。MRI现象于1946年第一次由布洛赫(F.Bloch)领导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和伯赛尔(E.Purcell)领导的哈佛大学研究小组分别在水与石蜡中独立地观察到。因此,布洛赫和伯赛尔共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人们利用MRI技术进行了多领域的应用。MRI设备早期集中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用来确定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和反应过程。 1971年,达马丁(Damadian)发现了MRI的一个重要参数T1。肿瘤组织的T1值远大于相应正常组织的T1值。此结果预示着MRI设备在医学诊断中的广阔前景。 1973年,受CT图像重建的启示,纽约州立大学的劳特布尔(Lauterbur)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MRI设备空间定位方法(均匀静磁场上叠加梯度磁场)。 1974年,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研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的方法。与劳特布尔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MRI技术上的贡献。 1975年,恩斯特(Ernst)研究出相位编码的成像方法。 1977年,爱特斯坦(Edelstein)、赫切逊(Hutchison)等研究出自旋扭曲(Spin Warp)成像法。 1977年,达马丁完成了首例动物活体肿瘤检测成像,并获得首张人体活体MRI设备图像。 1980年,阿勃亭(Aberdeen)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利用二维傅立叶变换对图像进行重建的成像方法。该成像方法效率高、功能多、形成的图像

文档评论(0)

13183849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