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二单元教学设计..docVIP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 望庐山瀑布 (二)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2、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些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3、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三)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1、揭示所学内容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A、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B、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A、诗是苏轼49岁写的 B、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四)探索庐山的真面。 1、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 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A、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B、盲人摸象的故事 (5)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6)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六)练情巩固 1、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2、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七)小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