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泄泻分析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减: (1)暑湿伤气,膀胱气化不利,小溲短赤——六一散; (2)湿阻中焦,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加藿香化浊、理气和中; (3)津液受损,口渴引饮者——加白茅根、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 4、食滞肠胃 主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舌脉: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小儿多见) 治法:消食导滞 方剂:保和丸 保和丸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宽中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食积重,腹泻不爽——改用枳实导滞丸消导积滞,清利湿热(通因通用) 泄 泻 一、病名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泄 xiè:一切腹泻的总称,指液体、气体的排出    yì : 1.驰缓      2.鸟儿飞起时翅膀的活动(抖毛)   在此发yì音,取其缓意,形容大便稀溏,时作时止,排便缓慢量少。 泻(xiè):倾泻之意,形容大便如水倾注而直     下,病势较急,故古人将大便溏薄者,势缓者称泄,大便如水样者,直下者,称泻。 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治之。 本病属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源流 1.本证首载于《内经》 《内经》始称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 飧泄-大便清稀,挟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 濡泄-又称湿泄,湿邪伤脾所致。 洞泄-属寒邪所伤,食已即泄。 溏泄-指便泄污秽粘垢,属热证。 注泄-泻下急迫如水。 可见,用泄泻混称本病,是以内经做为理论根据的。  2. 《难经》也有五泄之说 即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实际属于痢疾) 3.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包括泄泻和痢疾。 4.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5.病因病机方面 《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难经》“湿多成五泄”,指出湿邪为患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有病。 6.治疗方面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此九法在泄泻治疗学上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 二、病象 1.大便次数增多,正常每日1 ~ 2次,现4~5次甚至10余次; 2.粪便稀薄,完谷不化,甚至泻下如水样; 3.常伴有肠鸣、腹痛、日久则消瘦。 三、病位 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如果致病因素作用于脾胃,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脾失运化水谷功能,使肠中清浊不分而出现泄泻,《内经》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另外,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如果大小肠病变则水谷运化传导失常,故本病病位在脾胃、大小肠。 还有:如果肝旺乘脾,可出现脾胃之病;肾虚则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亦可出现泄泻,故与肝肾关系密切。 四、病类 按病因分:湿泄、寒泄、暑泄、食泄 按脏腑分:胃泄、脾泄、肾泄(五更泄) 按泄下物性状分:飧泄、鹜(wù鸭)泄、水泄、溏泄。 现一般分为急、慢性。 五、病性   分虚实,久泻属虚,暴泻属实。 六、病程  有长有短  短-实证,病情急,易治愈。    病情急指泄泻急迫,量多,日10~20次,失水休克,电解质紊乱。  长-虚证,缠绵难愈。    能食者-病情轻    不能食者-病情重 七、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很多,其中有外邪、饮食、情志、脏腑虚弱,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清浊不分,下走大肠。张景岳:“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另外:湿邪为患,也是导致泄泻的关键因素 故病机关键为脾虚湿胜。 实 湿 (一)感受外邪 风寒暑湿之邪均能使人发生泄泻,以湿为常见  1.湿为主 长夏多湿       久居湿地       冒雨涉水  湿浊困脾,湿性重浊下沉,清浊不分,肠的化物传导功能失常-泄泻。  “湿多成五泄”、“无湿不成泻”  2.风邪挟寒湿、暑湿-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下走大肠-泄泻。   (二)饮食所伤 1.暴饮暴食  恣食肥甘  湿从热化,湿热下迫于大肠-泄泻 2.贪凉饮冷 过食生冷不洁之物  湿从寒化,寒湿困脾-泄泻   虚   脾气虚弱 (三)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忧思伤脾,脾气虚弱   脾运受阻,清气下行   泄泻 (四)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失调   劳倦内伤   久病不愈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受纳水谷  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五)肾阳虚弱 年老体弱 久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