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设计方案二师说.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设计方案(二) 总体设计 思路方法 教学思路:先积累后探究,先文言现象后文本内涵;由诵读而涵咏,先感性后理性。引导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整体把握,然后围绕教学重点合作探究,质疑激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侧重关注对韩愈“师道观”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积累“师、道、圣、之、其”等多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3.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4.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探究课文的争议之处。 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前不久,在某著名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据称该校有一位物理老师,教学能力突出,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可是有一回,一个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家长却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并公然提出让这位教师办“谢生宴”,舆论哗然。就此,我请大家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做法作何评价?另外,本校新高一实施了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入学基础分为提高班与普通班 ,不少普通班学生的家长却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女进入提高班,并且声称“提高班教师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而普通班教师年龄偏轻,资历不够”云云,在校园内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同学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些问题呢?(学生讨论“老师的作用”,教师巧妙地引入课文)那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韩愈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故事导入 师:两年前的一天,我下班后回家,路过校园里一个卖火花(火柴盒的包装,有收藏价值)的小地摊,我以为是卖邮票的,随口问:“这邮票怎么卖?”围观的人哄笑起来,“还人民教师呢!连‘火花’和‘邮票’都分不清!”当时也有我的学生在一边,我顿时尴尬无比,脸一下子红了,正在这时,地摊的主人——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朗声说道:“术业有专攻嘛,闻道也有个先后嘛,今天一看不就知道了?”话音一落,没有人再笑了,我也不觉尴尬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韩愈的《师说》,从中领悟这一深刻的道理。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词语认读 ①夫(fú)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无长(zhǎng)无少 ③官盛则近谀(yú) ④郯(tán)子之徒 ⑤老聃(dān) ⑥其可怪也欤(yú) ⑦李氏子蟠(pán) ⑧经传(zhuàn) ⑨作师说以贻(yí)之 ⑩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2)注音断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4)通假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信息筛选 学生通读全文,理清课文各部分大致内容,编写课文提纲。 明确: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从师的道理。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把疑难处圈画出来,小组内讨论,仍难以解决的,待全班交流时着重解决。重要文言现象如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要点: (1)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式。 (2)“所以”是凝固结构,有两种用法:一为表工具或表凭借,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兰亭集序》中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等,可以译为“用来……”;一为表原因,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等,可译作“……的原因”。此处表凭借。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要点: (1)此处两个“惑”,前者为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有了疑惑”,后者是名词“疑惑”。 (2)“其为惑也”译作“那些疑惑”。“其”作指示代词讲,译为“那些”;“为”是强意词,不译。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要点: (1)四个“无”都译作“无论”。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不可译作“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应译作“道理所在之处,就是老师所在之处”。 (3)“之所”结构是“所”字结构的一种异变,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它强调“所”字后面的动作或行为是“之”字前面的主语发出的,故表示动作的从属关系,起强调作用。切勿将此处的“之”当作“主之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又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文档评论(0)

管理学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林**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