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docx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进而颠覆了传统“以常为主”的文化权力结构,并在与正统思想、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另辟蹊径,与“常”分庭抗礼。

这股标新立异的文化潮流不仅在晚明社会、文化、文学等各个角落里回响激荡,也对清人的一些创作思想、审美理念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李贽主张取消二者之间的分辨性,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实现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李贽虽然在文学创作的实绩上不甚突出,但他高度独立的奇人人格、自居异端的文化姿态、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都对后来的文人与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儒家观念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言说。既然自然界允许“奇”的存在,那么文本领域中也应该给予“奇”一定的存活空间。“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另一方面又以“常”为中心明确了自我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

在白话小说领域,出现了家喻户晓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而《水浒传》进入“四大奇书”这一行列的曲折历程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李贽等人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将《水浒传》视作奇书逐渐由一种“奇论”过渡到了文人心目中的一种“正论”,这一过程伴随着民间俗文化的兴起与坊刻出版业的日渐发达。可以说,“四大奇书”称号的确立,既展现出晚明文人以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为中心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不懈努力,也呈现出文化领域中通俗文学的地位日益上移并逐渐与传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文化历程。

在戏曲领域中,在写作题材上,晚明文人主要将“奇”分为三大类:奇事、奇人、奇情。晚明人既注意到了戏曲的立意构思之奇,使作者的奇气得以痛快淋漓地抒发,还以“常中出奇”这一审美理念对戏曲创作中过分的、不合理的求奇倾向加以适当的约束和限定。整体而言,他们主张“奇”应该回归百姓生活、人情物理,对于“奇”的描摹与叙述应该合乎常理、合乎逻辑、体贴人情,在“奇”的题材中应该注入伦理道德的因素,最终实现“顺世化俗”的教化效果。晚明人对于“奇”观念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晚明戏曲的创作思路与写作方式,并十分有力地塑造了晚明乃至清初戏曲的审美形态与文化格局。

(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的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主要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作为王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他自觉地、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学。他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揭发道学。由于符合了时代要求,故而轰动一时。尽管他的著作被一焚再毁,悬为禁书,但他的声名和影响在当时仍极为巨大。

李贽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夫私者,人之心也”,“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他高度赞扬《西厢记》《水浒传》,把这些作品与正统文学经典相提并论,

认为文学随时势而世化。他以此为准则,撇开当时盛行的伪古典摹习之风,评点、赞扬了流传在市井之间的各种小说戏曲。李贽评点的剧本,据统计约有十五种之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