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2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我们将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也将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工作的顶层设计日益健全,事业发展整体向上向好,全国革命文物工作成果斐然、令人瞩目。

保护是革命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超百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每一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更好的保护,才有更好的传承,而保护的成果最终要惠及人民。2021年围绕庆祝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北大红楼旧址、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址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重新修缮开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感悟初心使命,人民群众崇敬英雄、体验感怀的“大学校”。革命文物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增强弘扬革命传统的自觉性、主动性。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应当在守正创新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和伟大精神,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用心用情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许多革命旧址通过实施活化利用提升工程,使珍存的旧址会说话、陈列的文物会发声,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

激发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应注重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相结合,与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相结合。湘鄂赣、鄂豫皖、闽西等革命老区整合红色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珍贵的革命文物与游客“面对面”。去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以互联网的手段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以有利于被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的形式对革命历史进行展示,使其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比如,红军强渡大渡河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通过5G、AR(增强现实)、大数据和4K直播等新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和线上研学移动化需求,增强公众对长征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作为“互联网+中华文明”重点示范项目中唯一的革命文物示范,该展示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工程。网络视听节目“红色文物100”等一批党史类文艺作品引发社会热议、全民共鸣,为拓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经验。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我们将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也将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选自2022年03月26日《人民日报》任姗姗《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材料二:

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我备受鼓舞。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脉。我从小受父亲影响,格外喜欢历史、文学、戏剧和古典音乐。出于对文艺的热爱,我成为一名主持人。很多观众认识我,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诗与画》。这是一档文化节目,每天10分钟,一幅画、一首诗。于是,每月背诵唐诗宋词30首,成了我主持《诗与画》的必修课,也为我在文化修养上打下一点基础。

在开办近20年的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我有时会专门访谈老艺术家,这些前辈的思想,今天依然闪光。我记得2004年余光中做客《可凡倾听》时说:“只要心中有中国的历史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