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3.doc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3.doc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3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

《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

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

“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

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

(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

材料二:

《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

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

《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

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

《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