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储能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doc

2024年上海市储能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上海市储能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

陈襄

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

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到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但环境格局不同,陈诗较吕诗阔大。

B.两诗描写木芙蓉花的特点各有侧重,吕诗写花之红艳,陈诗写花之繁多。

C.两诗赞美木芙蓉花,都用了对比手法,但吕诗对比的张力不如陈诗强烈。

D.两诗语言风格都较为平实自然,但气韵不同,吕诗偏委婉,陈诗偏豪放。

2.两诗各表现了木芙蓉花怎样的精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②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

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

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

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

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

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珺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81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