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彭先明-水下机器人动态编队控制研究.docVIP

9-彭先明-水下机器人动态编队控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

水下机器人动态编队控制研究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工业自动化5班

学生姓名:

彭先明

指导教师:

闫敬

填写日期:

2022.4.11

一、任务书中本阶段工作目标与任务要求

1.学习和熟悉水下机器人模型建立,得到水下机器人运动学方程。

2.学习和熟悉跟随导航者法,由此提出编队控制器,并仿真验证其稳定性。

二、目前已完成任务情况

文献[1][2]提出了极坐标系下的运动学表达式,该表达式存在奇异点;文献[3]提出的笛卡尔坐标系下的运动学模型,避免了极坐标系下奇异点的出现。本文对文献[3]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进,在领航者载体坐标系下将原极坐标系下相对位姿l,φ转换到载体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建立运动学模型,并基于运动学模型得出合适的控制率。

1.基本队形模型建立

在多AUV系统中,采用跟随领航者法实现队形控制时,一般指定一个AUV为领航者,其他AUV为跟随者。从而即将多AUV的编队问题简化为两个AUV之间的协调问题。图1中给出了两个AUV组成的一般队形模型。

图1两个AUV的跟随领航者法一般队形结构

图中,和分别是领航者和跟随者在大地坐标系下的坐标,和分别是它们的线速度和航向角,和分别代表它们的角速度,d是AUV的质心和AUV船首的距离,l和φ分别是领航者和跟随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方位角。

要实现AUV的队形控制,需要建立AUV的运动学模型。首先将领航者与跟随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方位角投影到载体坐标系的x、y方向上,得到;如图1,为得到,作如图虚线并设图中角度为x。则容易得到

(2.1)

(2.2)

(2.3)

(2.4)

由(2.1)~(2.4)消去x易得

(2.5)

(2.6)

从而为得到期望队形,就从控制l→、φ→转为控制→,→。其中上标d表示期望量。当领航者与跟随者之间的期望相对距离和期望相对方位角给出时,容易获得、如下:

(2.7)

(2.8)

对(2.5)求导得

(2.9)

考虑到;从而有;代入化简得:

定义一个状态变量表示跟随者和领航者航向角的差值:(需要说明的是的必要性:这是采用笛卡尔坐标系后避免奇异点出现的关键,有了的限制,相对位姿就被完全确定下来了。)

(2.10)

则有,将其代入上式中得

(2.11)

又考虑到

(2.12)

(2.13)

故式(2.11)最终化简为

(2.14)

同理可得

(2.15)

系统的运动学模型为

(2.16)

对(2.7)、(2.8)式求导后可得:

(2.17)

(2.18)

跟随者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为系统的输入量,领航者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为给定量,其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时变量。现为了获得期望队形,需要设计的控制率使得→,→,并保持稳定。

为设计编队控制器,需要先建立动力学模型。首先定义误差变量:,;

由式(2.16)、(2.17)易得

(2.19)

同理有

(2.20)

则系统的误差动力学模型为

(2.21)

2.编队控制器设计

基于跟随领航者法的队形控制需要给定领航者的期望轨迹和队形成员之间期望的相对位姿,领航者负责跟踪期望运动轨迹,每个跟随者采用局部控制率获得相对于领航者的期望相对位姿,这样整个机器人系统沿着期望轨迹航行并保持期望队形。

在一般的编队控制问题中,领航者和跟随者之间的期望相对距离通常是常量,而期望相对角既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时变量。

为了简化,这里假设为常量,则;为变量,则误差动力学方程变为

(3.1)

为简化上式,定义:

(3.2)

由于、中包含参数均为常量或者时变量,故、连续有界。代入简化后误差动力学方程为:

(3.2)

令,则方程(3.2)中前两个微分方程可以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3.3)

式中,

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三阶非线性系统,由于,故可以对方程(3.3)进行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容易发现系统的相对阶为1,容易选取下列非线性控制率

(3.4)

其中v是待设计的等效输入,将u代入式(3.3)后得到等效的线性定常动态方程

(3.5)

对于上述等效的线性化系统利用标准的线性控制理论中状态反馈方法可以对其极点进行任意的配置;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MIMO系统,但其没有出现耦合问题,所以不需要进行解耦,可以得到其控制率为,其中;将其代入式(3.4)就获得了该三阶非线性系统的队形控制率为,即

(3.6)

3.稳定性证明

上述方法只解决了输入输出问题,仅能说明上述非线性控制率能够使这两个状态渐进稳定。如果该控制率还能保证这部分内动态子系统BIBO稳定,那么即说明整个编队控制系统稳定,跟踪控制设计的问题就解决了。

由于

(4.1)

为证明其BIBO稳定性,令其输出被输入强制为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讨厌落差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