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人教课标版10.doc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人教课标版10.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于情者的生命之歌

——兰亭集序

北京四中王志彬

一、文学常回顾

王羲之,世称,著名书法家,有“”

之称。他擅长书法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

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等。《兰亭集序》被后世

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论者称其“飘若浮云,矫如游龙”。

其中20个“之”字写法各异,犹为后人所称道。

二、课文分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由。王羲之眼中所见之景:崇山峻岭,高大的山,险峻的

山峰,茂密的树林,修长而高的竹子,而且有清澈的山泉之水,

环绕左右。真是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

的阔、幽、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写暮春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所见之景,所听之音,所

触之怀都是好的。

“信可乐”三个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

亦大矣。”岂不痛哉!

寥寥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这一辈子真的很

快了。只要生活快乐,能够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之中获得快乐的

真味足矣。这样,也就可以无愧于生了。有的人相见言欢,在

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悟言一室之内”。

另一种人生态度“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拘于礼

法,比如阮籍之于酒,嵇康之于打铁,刘伶之于酒,都是一样

的。在那样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社会里,有所喜好也是一种自

保的方式。

王羲之年近半百,书法固然赢得大名,可是政治上不得志,

也许书法对王羲之而言,会成为另一种羁绊。此时无论如何,

老之将至,一切已为陈迹,岂能不有所感慨?

入世的人,高到圣贤,也知道心安理得之不易。这不易,

在对付生死事大问题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就一般人说,是

逆来顺受。自然,这样也可以度过去,而且通常也许是无言地

度过去。但问题仍在,是人人可以想到的,因为到弥留之际,

自己也未必能坦然,心安理得。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份感叹,

人生短暂,无可奈何。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

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只是感慨人生的无常。可是王

羲之的感叹并不止于此,他在这一份亘古不变的感叹后,还有

自己的情感。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

是哲学的思辨。直面人生短暂的现实,当然是悲哀的,所以他

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真是这样,我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心中自然也有这样的感叹,

这是历史的视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自然的铁

律,谁也无法改变。科技再发达,改变的不过是一些长度,本

质上还是要面对死亡的无奈。尽管也有生命中不顺的无奈,志

趣前后欢欣或者已为陈迹的惆怅,甚至生命苦短的悲催。可是,

此刻遨游于山水之间,逍遥于大自然,已然有些忘我。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

大成者。它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

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

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

极大的审美享受。

三、王羲之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兰亭集序》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

对生命本体的思考,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

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古往今来,不知有

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

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

在王羲之看来,即使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永远无法解决;但他可以跳出个人的生死悲哀,上升到历史和

哲学的高度,由个人之悲,扩而大之,到众人之悲、万古之悲,

突破自我的天地,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看待生死,就有了一种

悲天悯人的情怀。王羲之之所以有具有这样大的胸襟,乃是因

为他的深情,对于生命的挚爱,对于生活的热爱。他的感叹越

深,对生死探索、思考的也就越深,就越能显示出他的深情。

金圣叹评价《兰亭集序》曰:“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

疾。眼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方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