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全程复习教案-人教版1.doc

2010届高考语文全程复习教案-人教版1.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语文基础知识(下)

这一讲将针对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语句使用、辨析、优化等方面作些方法指导。

句子承担准确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功能。一般说来,句子的结构应当完整,符合语法规范;不论是句子内部,还是句与句之间,语意都应当连贯。所以造句有一个六字标准:简明、得体、连贯。

简明是传述的信息准确;得体是说话符合环境对象的需要,它涉及情感态度;连贯是要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有步骤有计划的表示出来,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

要做到这六字标准,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遣词”准确,是造句的根本保证

我们把说话、写话,统称“造句”。决定一句话水准高低的是关键词的使用。

对关键词语的使用,要斟酌,这是“遣词”中不可缺的。最忌讳辞不达意。调遣关键词语,需要一种“敏感”,即语感。我们在运用词语的实践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而进入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遣词准确,还包含“必要”与“恰当变换”两个要素。

所谓必要,就是非要用它不可。中国古代的大学者刘勰写的《文心雕龙》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意思是句子写出来了,让人觉得还有要删除的字、词,可能在考虑的时候有疏漏,就是不严谨;“字不得简,乃知其密”,一个字都不能取消,字字都有它的功能,都有它必要的价值,说明思维是缜密的,用语是严密的。

请看这个例子,不仅说明遣词,即使用重要词语、关键词语的必要性,而且意思接近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有恰当的变换。

[例文]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作为第一句,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是非常经典的、优化的、表意表情、严谨准确的范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是指革命队伍的所有成员。“五湖四海”是一个成语,如果后面加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方方面面”,那就重复了。“五湖四海”不一定都是解释“湖”指什么,“海”指什么,就是各个地方,那显然这是从各处来的。下面一句“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共同”作了一个强调,“走到一起来”,这“走”字用的极好。虽然它是非常通俗、口语化的,当时有些青年从北平、上海大城市,有的从南方,是一步一步走到了革命圣地来的。这里把大家自觉自愿的追求,用通俗明白的话表达出来。既然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就要有共同的情感,为此下面提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先强调干部,然后再扩大。这个句子内部的连贯也非常好,另外词有变化,“关心、爱护、帮助”虽然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各有侧重,用一个短语的排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第二讲语文基础知识(下)

二、“遣词”切合语境、内涵丰富。能优化句子表达效果

用语不仅要“简明”,更要“得体”。“得体”就要切合语境,内涵要丰富,让人去体味。词语切合语境并且内涵很丰富,这样句子表达效果就会更强。

词语的语境意,应既有“定解”又有引人体味的丰富含义。语言环境是由读者(听者)身份与需要、场合特点与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例文]

邓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他通报对方,中国政府将如期行使对香港地区的主权。当撒切尔夫人流露出些许异议时,小平同志断然说道“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的。”

为什么使用“不可以”,而不使用“不能够”?“不可以”,这事免开尊口。但是,他说话还很得体,也没有呵斥对方,只是说“不可以”。“不可以”三个字平常经常使用,谈不上什么严厉,但放在这儿,态度鲜明,维护国家尊严离不开外交斗争,同样也离不开词语的使用。

[例文]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称颂先于秦始皇修长城的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是非常有名的长篇学者散文。他认为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长城并加以修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说到这插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段话说得耐人寻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可删还是不可删?如果把它删除,那就应该这样写了,“秦始皇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于是在他面前站出来一个孟姜女提出控诉”。他现在加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作者的身份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运用材料是讲究考证的。如果认真看《内蒙访古》,你会发现翦伯赞先生凡是引用史料都会注明出处。甚至一个地方古称什么也进行考核,把它注明白。那么,他加这一句话有没有含义?对于表达他的观点,有什么作用吗?这就是在造句中,考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12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