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RFID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物理安全机制.pdf

(37)--7.3-RFID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物理安全机制.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FID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理安全机制

RFID的安全威胁

2008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名学生宣布

成功破解了波士顿地铁资费卡。更严重的是,世界

各地的公共交通系统都采用了几乎同样的智能卡技

术,因此使用它们的破解方法可以“免费搭车游世

界”。

近几年来不时爆出这样的破解时间,相关技术人员

或者通常意义下的“黑客”声称破解了一种或多种

使用RFID技术的产品,并可以从中获取用户的隐

私,或者伪造RFID标签。

RFID的相关安全问题

通常采用RFID技术的网络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

⑴标签本身的访问缺陷。

•任何用户(授权以及未授权的)都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而且

标签的可重写性使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得不到保证;

⑵通信链路的安全;

⑶移动RFID的安全。主要存在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

⑷信誉评估:

•一些重要感知层需要对可能被攻击方控制的节点行为进行评估,以降低攻击

方入侵后的危害(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入侵检测)

⑸安全路由:几乎所有感知层内部都需要不同的安全路由技术。

RFID的安全与隐私

(1)非法跟踪

攻击者可以非接触地识别受害者身上的标签,掌握受害者的位置信息,从而给非法侵害行

为或活动提供便利的目标及条件。跟踪是对位置隐私权的一种破坏。

(2)窃取个人信息和物品信息

当RFID用于个人身份标识时,攻击者可以从标签中读出唯一的电子编码,从而获得使用

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当RFID用户物品标识时,抢劫者可以用阅读器确定哪些目标更值得

他们下手。

(3)扰乱RFID系统正常运行

缺乏安全措施的电子标签十分脆弱,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改变甚至破

坏RFID标签上的有用信息,如篡改、重放、屏蔽(法拉第护罩)、失效(大功率发射机

使标签感应出足够大的电流烧断天线)、Dos攻击等,这将破坏系统的正常通信,扰乱

RFID系统的正常运行。

(4)伪造或克隆RFID标签

每一个RFID标签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要伪造标签就必须修改标签的标识,该标识通

常是被加锁保护的,RFID制造技术可能会被犯罪分子掌握。

伪造标签比较困难,但在某些场合下,标签会被复制或克隆,它与信用卡被骗子拿去复制

并允许卡在同一时刻在多个地方使用的问题类似。伪造或克隆的RFID标签会严重影响

RFID在零售业和自动付费等领域的应用。

RFID的安全与隐私

一般RFID有三类隐私威胁:

①身份隐私威胁,即攻击者能够推导出参与通信的节点

的身份;

②位置隐私威胁,即攻击者能够知道一个通信实体的物

理位置或粗略地估计出到该实体的相对距离,进而推断

出该通信实体的隐私信息。

③内容隐私威胁,即由于消息和位置已知,攻击者能够

确定通信交换信息的意义。

RFID的安全与隐私

与工作过程相关

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主要由RFID标签、移动式RFID

标签读取设备与后台数据库系统(包含其他服务器)组

RFID安全与隐私问题将主要集中在标签本身以及标签

与标签读取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上。

标签读取设备和服务

器端之间的通信是相

对安全的。

标签读写器计算机

RFID的安全与隐私

为了保护RFID系统的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RFID

安全机制,包括物理安全机制和逻辑安全机制以及

两者的结合。

1.物理安全机制

常用的RFID标签通常是成本仅有10~20美分,在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