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文本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5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曹琳君

《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如同电影手法,在结尾处他又从思绪中回到火炉旁的现实场景。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用自己的思绪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

那么,不解和疑问就呈现出来了。也正是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作者为什么写到了如此多的不相干的人物和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是解开文章寓意的关键。

深入文本、研习文本,读出聚集材料的“神”

这个环节我想通过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具体研习:

问题1:这些人和事都与怎样的环境有关?这些人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问较简单,学生可轻易地答出冬天(雪)或寒风(寒冷)。

第二问稍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给学生搭个小台阶,在黑板上写下“我”、“路人”、“姑妈”、“母亲”这几个人物,并在他们前面加上圆括号。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概括,在括号内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作为形容人物的定语。

相信括号内的答案会非常丰富:

(三十岁、年轻、十四岁、期待下雪、孤独面对寒冷、孝顺……)的“我”

(贫寒一生、心境寒冷、被冻死……)的老人

(年老多病、渴望春天、蜗居土屋……)的姑妈

(拉扯七个儿女、冷漠、年老、盼望儿女回家、独自在冬天透心寒冷……)的母亲

最后,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找出与冬天(寒风)有联系的。学生很快就知道,冬天(雪、寒风)除了指然现象外,还指孤独无助、情感冷漠、物质贫困、苦难磨难、心境凄苦、衰老死亡。

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用“寒风”将文中所有人连在一起,让它贯穿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之中。

问题2:事件的顺序可否置换?为什么?

不可替换。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还在于,他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组序的。

在文章的第3自然作者写道:“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作者只有30岁,怎么可能在冬天用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作品有没有涉及“将来的我”,或者说间接地展示“将来的我”?是如何展示的?

刘亮程在《冯四》中写道:“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ongy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