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pdf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诊断、病史采集、中医证候分型及辨证依据等。

本文件适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或原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证候诊断。

本文件适用人群为18岁及以上的成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但孕产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不适

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T/CACM1376-2021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T/CACM1509-2023特发性膜性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

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MembranousNephropathy,PMN

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排除继发

因素后可诊断。

注:本文件采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这一术语。本病对应国际疾病分类(ICD-11)肾病综合征伴有弥漫性膜性肾

小球肾炎(N04.200)、肾炎综合征伴有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N05.200)。

4诊断标准及风险评估

4.1诊断标准[3]

满足a)或b)任何一项,且同时满足c)即可诊断IMN:

a)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

b)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Ab)或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阳性;

c)完善病史采集并进行相关情况评估(如基于适当年龄和高危人群的恶性肿瘤筛查、乙肝、丙

肝、艾滋病、抗核抗体、胸部X线、肾脏超声、用药史等),排除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

或毒物等继发因素。

1

4.2疾病进展风险因素和肾功能损害进展风险评估

疾病风险评估建议参考《KidneyDisease:ImprovingGlobalOutcomes(KDIGO)Glomerular

DiseasesWorkGroup.KDIGO2021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Glomerular

Diseases(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2021肾小球疾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5病史采集

5.1环境要求

室内光线充足,诊室环境整洁、安静,便于医生询问病史。

5.2病史采集要点

中医临床辨证采集信息宜包括IMN患者的全身整体症状及舌诊、脉诊等,具体如下:

a)观察患者全身整体症状,进行舌诊、脉诊。

b)询问本病首次确诊年龄及诊疗经过。

c)根据主诉询问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d)询问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饮酒史及婚育史等。

建议使用附录A信息采集表进行本病中医症状的信息采集。

6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

6.1中医诊断

IMN以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者归属于中医“尿浊”范畴,以水肿为主症者归属中医“水肿”范畴。

6.2病因病机

6.2.1病因

IMN病因多责之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6.2.2病机

6.2.2.1尿浊病机

《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备急千金要

方·膀胱腑》:“膀胱寒,小便数,漏精稠厚如米白泔”;《济生方·遗浊》提到:“若夫思虑不节,

嗜欲过度,遂使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为赤浊白浊之患焉。赤浊者,心虚有热也,多因思虑而得之;

白浊者,肾虚有寒也,过于嗜欲而得之”;故尿浊病机可责之于脾虚中气下陷、肾虚精关不固、湿热下

注膀胱、心肾不交、精元失守。

2

6.2.2.2水肿病机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脾、肾、三焦协同调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多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