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建筑中建史.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和陵墓祭祀类建筑——皇家坛庙建筑与陵墓建筑第二节坛庙建筑坛庙建筑,亦称“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应“礼制”要求而形成的建筑类型。坛庙建筑区别于宗教建筑之处在于他们是将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作为祭祀对象,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在原始社会时期,“帝”字在卜卦中象征花蒂。寓意万物生长之源。祭祀活动从初期的至郊外除草扫地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封土而祭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类属的建筑,如占星的“灵台”;宗族祭祀的“太庙”、“家祠”;行礼乐宣德化的“辟雍”等等。坛庙建筑——天坛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1、位置:根据“郊祭”型制,城市的南、北、东、西郊分别建设有天(圜丘)、地(方泽坛)、日、月(夜明神坛)四坛。2、坛墙两重,开西门——进出方便。3、圜丘:明代直径较小,用青色琉璃砌筑。清代改建为三层,汉白玉栏杆围合的台阶形式,象征意义更为突出。4、祈年殿组群(冬至祈年殿)5、斋宫(祭祀前起居的场所)6、神乐署、牺牲所(祭器库、宰杀祭祀牲畜的场所)7、丹陛桥:高2~3米(底有桥洞,叫鬼门关),轴线感强。8、灵星门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设计手法

目的:1、象征天伟大:占地280公顷;故宫约为其1/4;创造天国环境,表现天高于皇帝的至高无上之感和天与皇帝的密切关系;2、以建筑形象表现天:a\母题:以圆象征天;明永乐年间,天坛祈年殿形式为矩形,成为祈谷殿,明嘉靖改为圆形,b\色彩:建筑瓦面用蓝色。祈年殿上、中、下分别为青、黄、绿色;清乾隆年间全部改为蓝色;c\矮墙:视野扩大。d\观天点:一是圜丘,二是攒尖顶的三重檐祈年殿,引导人视线上升;三是一线:丹陛桥,视点抬高,行走有飘浮于树木之上的感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设计手法

e\运用象征手法1、数字的象征:天是阳数(奇数),地是阴数(偶数),9是阳数之极。○圜丘台面:1x9~9x9;○一年四季:12个月,春夏秋冬四季;○檐柱、金柱各12根,与中间四根,共28根,表现28星宿;2、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3、方位象征。斋宫朝东,表现皇帝低天一等;4、色彩象征。第三节陵墓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崇拜祖先、鬼神崇拜,“孝”1、侍奉意义2、纪念意义3、蒙荫庇护4、强化皇权5、永恒性的要求6、持久性工程陵墓建筑的定义陵墓发展的历史沿革殷商时期:地面上无构筑物,“古也,墓而不坟”;灵柩覆土后种树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封土植树的阶梯式覆斗形陵墓,称为方上,墓顶为平台,建享堂;秦始皇陵:覆斗形土台,底边边长350米,高46米;汉陵:汉武帝茂陵底边240米,高46.5米的覆斗形土台,上建享堂;西汉霸陵凿山为陵,不起封土,开创山地陵墓形式;霍去病陵前的石像生为目前国内最早的实例。“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唐陵:陵墓建设从平原地区转向山地;明陵:与宋陵选址相似,即采取集中式的陵墓建设。朱元璋南京明孝陵,首创明十三陵圆形宝顶之制;明十三陵建于北京天寿山南麓,以长陵为中心。清:关外三陵(清早期陵墓建筑,相对简单)东陵()、西陵(河北省易县)道光皇帝的陵恩殿通体为楠木烫蜡做法,肃穆、古雅,气味芬芳。

文档评论(0)

177****78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