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水资源2班3组)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绵城市

Spongecity

讲师:蓝忠华

中国传统城市的“水”问题

暴雨置海南内涝

江苏淮安暴雨引发城市内涝

昆明暴雨致城市内涝

广西北海遭暴雨袭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什么叫“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概念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在中国被提出。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提出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史

BMPs

LID

海绵城市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很多城市的雨洪问题也很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一代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实现雨洪控制,代表的工程措施有绿色屋顶等。

本世纪初,BMPs和LID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的理念被提出。

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GSI的理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最终形成了“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最佳实践管理(BMPs)

第二代:低影响开发(LID)

海绵的

力学特性

海绵城市的特性

海绵城市

海绵的

水分特性

吸水、持水、释水

压缩、回弹、恢复

在中、小重现期降雨情况下应当能

够发挥渗透、积存、净化、回用雨水

海绵城市的作用。

在较大重现期降雨甚至超标准降雨情况下,应当具有应对洪涝压力的压缩、回弹、恢复能力,承受得起洪涝。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01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02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03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的内涵

资源利用角度

防洪减灾角度

生态环境角度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顺应自然,通过构建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使城市降水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或入渗补给地下。

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小灾害损失,速恢复生产和生活。

要把城市应放在大自然中,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居民。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