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工程—第1讲.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水的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进行的无休止的运动过程。水的自然循环及其调控是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水利工程学科的研究范畴。1、水的循环水的社会循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水,供生产和生活使用,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排放,回到天然水体。水量基本不变、水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的社会循环是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研究的对象。1、水的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涉及的水处理问题:天然水源由于水质不同,给水处理工艺不同。(高浊度水、低浊度水、含藻水等)给水处理的概念:从水源到输配水的全过程。废水处理的概念:水体的自净能力;废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污水的再生利用。(污废水再生利用过程中的水质及水质控制处理)3、传统水利用模式的弊端城市给排水系统模式取水处理使用收集处理排放给水目的:向市民供给充足、低价的清洁水。排水目的:促进城市卫生和发展、保护公共水域。给水和排水系统分别建设,并列存在。问题忽略了二者都是水文大循环中串连的环节,未将两个系统融为一体。如何减少水体污染?减少从天然水体取水?建立新型水循环利用模式4、可持续的水循环模式在水的社会循环内部进行水的再生回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5本标准与原标准(GB5749-85)比较有以下主要修改:(1)水质检验项目由原35项增加至106项,其中:微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4项;修订了总大肠菌群。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氯胺、臭氧、二氧化氯;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原10项增至21项,并修订了砷、铅、镉、硝酸盐等限值;有机化合物由原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由15项增加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和铝;修订了浑浊度。放射性指标修订了总α放射性限值。工业用水水质标准(不同行业有所不同)如,食品、饮料用水水质—饮用净水标准(CJ-1999)纺织、造纸工业用水—要求水质清澈锅炉补水——硬度有要求电子工业——要求纯水空调、锅炉等循环冷却水——杂用水水质可满足要求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游泳池用水游泳池补充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4.4其他用水标准*水质工程学

WaterqualityEngineering徐志嫱1、水的循环2、我国的水资源与污染现状3、传统水利用模式的弊端4、可持续的水循环模式概论水是分布最广的自然资源可利用的水资源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经处理的污水、淡化海水、土壤水和生物水1、水的循环图1-1水的自然循环图1-2水的社会循环2、我国的水资源与污染现状人均占有量少淡水总量在全世界占第6位。人均年径流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空间: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东南地区降水量可达1600mm,造成涝灾;西北地区降水只有500mm,少的地区不到200mm。时间:60-80%降水集中在夏季,7,8,9月;年际变化差3-6倍。许多地区缺水严重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和沿海(青岛、大连)。水环境质量恶化2、我国的水资源与污染现状“水多、水少、水脏”成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三大问题水质问题贯穿于水资源问题中水系、内陆水体存在的问题七大水系、主要湖泊控制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优水优用,劣水劣用”原则,按用途分类重复利用。节约用水,最大程度地减少排入水体的污水量。雨水的利用节水过程中的水质及水质控制和处理问题,是水质工程学主要内容。第1篇水质与水处理概论第2篇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原理第3、4、5、6、7、9章第4篇水处理工艺系统第18章典型给水处理系统水质工程学(上)授课内容第1章水质与水质标准第2章水的处理方法概论第1篇水质与水处理概论1.1天然水中杂质的种类与性质来源:①自然过程—矿物质的溶解、泥沙、腐殖质等②人为因素—水的污染种类:①按尺寸大小—溶解物、胶体颗粒和悬浮物(参见图1-1);②按化学性质—无机杂质、有机杂质、生物(微生物)杂质。③按杂质来源—天然和污染性的物质。第1章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