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群组:生态文明类素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备考特辑(全国通用).docx

2024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群组:生态文明类素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备考特辑(全国通用).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素材集锦

主题群组七生态文明

名言金句+素材解读+精美语段+类题链接

核心素养

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万里黄沙变成良田绿洲,将荒滩戈壁变成千里林海,将污湖淤河变成清澈绿波,“库布齐、塞罕坝、河长制”,这些代表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成功经验的字眼,成为中国今天构建生态文明的标杆,也象征着中国人为治理生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一干到底的精神。

如今,我国生态文明成果显著,世界有目共睹。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话题会与人类永远相伴相生。那么肩负着为国家遴选未来设计者和建设者之重任的高考,自然也会对“生态文明”话题加以关注,更何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也要求学生“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同样指向了“生态文明”的主题。因此,“生态文明”话题在未来几年的高考中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考生应对其了解并掌握。

一、名言金句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

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

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5.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6.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

7.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8.人,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9.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法]卢梭

10.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雨果

11.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美]惠特曼

12.树木就是大地书写于天空的诗句。我们砍树造纸,以使我们记录下我们的虚空和笨拙。——[黎巴嫩]纪伯伦

时鲜素材

1.保护红树林,添“绿”海岸线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常被称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甚至可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熊猫”。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时强调“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树林片区考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海内外舆论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沿海生态特别是红树林保护的关心和重视。

在全球红树林面积大量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红树林面积已从2001年的2.2万公顷恢复到2022年的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红树林之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守护红树林,守护的不仅是湿地,更是我们的未来,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诠释和生动实践。红树林守护海洋,我们守护红树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

素材解读

角度1: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面对环境问题,我国没有以邻为壑、独善其身,而是积极面对,主动担负责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书籍、案列评析、合同PDF、医学电子书、教学设计、课件、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