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2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生号,并核对条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涂在指定位置。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5.本试卷共9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考试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

试卷说明:试卷共二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型(1-24题6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型(25-27题4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河、长江为原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旱灾害。大禹面对洪水,“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九山”;面对灾荒,“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指挥各邦国人民疏通水道、兴修水利,在各邦国之间调度粮食。这些举措的深远影响在于()

A.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B.标志着政权国家的产生

C.为禹登上王位赢得了威信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国家(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洪水中国先民选择团结协作、迎难而上,治理洪水注定不是局部性的,而是需要大范围动员社会集体力量,通过合作治水,“天下万邦”愈加紧密融合,实现了“九州攸同”“四海会同”“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声教讫于四海”的格局,催生了名副其实的文明国家——夏朝,孕育了华夏民族,同时也将统一性深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刻入了中国人的基因中,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治理灾害,并非是经济发展,排除A项;夏朝建立了第一个早期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提高禹的威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4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不更’是低级爵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志瓦文中的“东武”指的是今天的山东武城县,据此可知,这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后,因为山东武城县应该属于东方六国故地,所以当地设县应该是秦朝建立之后,据此推断出该墓志应该不早于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B项正确;该墓志瓦文使用的字体小篆是秦朝建立后统一的文字,后来隶书也成为通行的文字,而材料所给时间并不确定是秦朝的哪一阶段,所以不能据此推断小篆是当时唯一通行的文字,排除A项;由“居赀”是指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可推断出当时存在劳役代替罚款的规定,并不能据此得出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排除C项;“不更”是低级爵位,但并不能从中判断这种爵位是怎么获得的,所以不能据此推断出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面是东汉末至十六国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族交融逐步加深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人口的变迁源于门阀士族的壮大

④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汉末至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北方民族与南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也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且门阀士族并未影响人口的迁移,因此②③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4.如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