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pdf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②③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

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

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

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

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

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

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

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

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解析】【分析】(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

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

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