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doc

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

韩茂莉

《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提要:玉米是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农作物,在近五百年的传播历程中,形成东南海路、西南陆路、西北陆路三条入境传播路径。本文在肯定三条传播路径并存的前提下,指出经由东南海路一线完成的传播空间在国内占主导地位,且无论经由哪条路径,以移民为主要形式的人口流动是推动玉米在中国境内传播的主要动力。并强调经由三条玉米入境传播路径形成的传播区域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十分吻合,这样的结果与作物在传播历程中通过环境适应,选择适宜生存的品种直接相关。

关键词:近五百年

玉米

中国境内传播路径

玉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ZeamaysL,起源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印第安人已开始种植玉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传人中国,此后在中国各地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有了玉蜀黍、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等俗称。玉米与中国传统旱地作物粟、黍、小麦等相比,不仅产量高,而且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一经传入即被百姓接受,不但取代了粟等旱地作物的地位,迅速在全国扩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玉米作为高产作物,它的传入不仅促动了近五百年中国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而且与中国地理环境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传播路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事实上玉米在中国国内传播路线已不是单纯的农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解读近五百年中国社会经济空间格局的一把钥匙。目前学术界虽就玉米入境路径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但从整体上看所涉及的层面尚不能完成对这一作物传入中国后的空间过程形成全面认识,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这一问题展开全面分析。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考察玉米,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播路径与传播时间。有关传播路径早在20世纪50年代罗尔纲就提出16世纪60至70年代玉米由福建传人中国说,此后万国鼎、何炳棣、陈树平、郭松义、曹树基等相继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罗尔纲基础上,增加了西南陆路、西北陆路两条入境路径。近年向安强就此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各类观点主要存在一条路独行与多条路并存的分歧。①为了对上述三条入境传播路径形成全面认识,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对此留下的相关记载。代表东南海路的历史文献主要有万历七年(1579年)广东《龙川县志·物产》所载:“粟、大米、珍珠、小黄”,文中“珍珠”指玉米。万历四十年(1612年)福建《泉州府志·物产·麦之属》:“郁麦,壳薄易脱,故名。晋江出。”此处“郁麦”指玉米。以及今人杨钦章撰写的《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在泉州的所见所闻》转引了万历三年(1575年)前往泉州的奥斯定会士对泉州一带农村“田地里种植着稻谷、大麦、玉米、腰子豆、扁豆”的描述。②以上广东、福建的记载可以作为东南海路入境传播路径存在的证据,根据这些记载初步推断玉米通过这条路径传人中国大约在16世纪70年代。与东南海路出现时间相近,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理府志·物产》载:“耒麰之属五:大麦、小麦、玉麦、燕麦、秃麦。”万历四年(1576年)《云南通志》在云南府、姚安府、顺宁府、北胜州、鹤庆府、永昌府、蒙化府、景东府条下均有“玉麦”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表明了西南陆路的存在,而且将玉米传入云南各地的时间定在16世纪60年代左右。证明西北陆路存在的记载主要来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志·华亭县物产》:“番麦,一曰西天麦。”这不仅是中国境内种植玉米的最早记载之一,也是西北陆路说的主要依据。

在对历史文献进行审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三条玉米入境传播路径的出现虽略有早晚之别,但彼此间互不相关,各成体系,并独立实现各自的传播历程。中国疆域广大且自然环境复杂,这一切决定了玉米三条入境传播路径同时存在,并各成体系的地理基础。虽然从时间上三条传播路径形成略有早晚之别,但由于东南、西南、西北地区之间的地理阻隔,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西北内陆不仅存有距离差异与山河险阻障碍交通的问题,而且三个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故三条传播路径中,无论哪条最先介入传播过程,都很难在一二十年内将新作物带到其它地区,与三条玉米传播路径相关的三个区域各自经历着独立的传播过程。导致三条玉米传播路径独立完成传播过程的原因在地理阻隔之外,还存在农作物被引入新地区后的环境适应问题,事实上作物的环境适应也就是新品种的诞生过程。在中国的地理背景下,东南、西南、西北存在很大的环境差异,东南地区暖湿、西南地区温湿、西北地区冷干,置于这三类完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玉米亚种,各自都带有环境赋予的遗传基因,如东南海路一线当源于东南亚地区;西南陆路来自缅甸等国;西北陆路则取古丝绸之路,一个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适宜冷干环境的作物品种骤

文档评论(0)

Seir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