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核心素养教案2(第2课时) (2).docxVIP

《邹忌讽齐王纳谏》核心素养教案2(第2课时) (2).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与明辨的智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而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探讨交流讽谏成功的原因

1.解读标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两个动词,一个是“讽”,一个是“纳”。“讽”和“纳”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的意思不同。“纳”就是采纳的意思,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讽谏。

2.“谏”与“纳”分别勾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

明确:

(1)“谏”字勾画出了一个睿智的邹忌。

邹忌比美徐公,妻、妾、客皆以邹忌美于徐公,邹忌“不自信”,待“徐公来,孰视之”,认为自己“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恍然大悟,人们会因偏私、害怕或有求于己,而说些讨好的假话。

邹忌善于思考,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

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邹忌有担当、有责任意识,他意识到齐王有可能受蒙蔽后,勇于向齐王进谏。

(2)“纳”字勾画出一个英明、果断的齐王。

齐威王纳谏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上,有从善如流、行事果断的理政智慧。

敢于直面指责,在“三赏赐”中,“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气度。

有励精图治的举措,“皆朝于齐”是“战胜于朝廷”的表现。

3.同学们交流关于齐威王的历史故事。

预设1:齐威王善用人才。他与魏惠王“比宝”,将人才比作自己的国宝,有非凡的见解。他拜原是平民琴师的邹忌为相,任用被魏王挖去髌骨的孙膑为军师,起用长相丑陋的淳于髡,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齐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十分强盛。

预设2:齐威王一度饮酒作乐,疏于朝政,诸侯虎视眈眈。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幡然醒悟,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刻整治吏治,诸侯就把侵占的地还给了齐国。

4.小结:可见,邹忌讽谏的成功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是邹忌讽谏的智慧,一是齐威王纳谏的气度。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通过同类文本拓展学习,总结归纳《战国策》的写作特色。

赵且伐燕

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敝⑤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②惠王:赵惠文王,赵国的国君。③箝(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④相支:同“相持”,有对峙的意思。⑤敝:通“蔽”,使动用法,使……蒙蔽。

1.结合注释通读短文,思考:苏代是如何劝说赵惠文王的?他和邹忌的劝说方式有何共同点?

明确:苏代将赵、燕两国比作河蚌、鹬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喻指赵燕相争秦国得利。他和邹忌一样,都没有直接进谏,而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战国策》是我国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每篇文章都没有题目,《赵且伐燕》取自句首。

请你给这篇文章取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预设:

(1)“鹬蚌相争”。赵惠文王听了这个故事,停住了讨伐燕国的活动,以故事命题寓意深刻。

(2)“苏代讽惠王纳谏”。套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题目。

教师做相应点评。

3.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感受到《战国策》哪些写作特色?

明确:(1)用生动的故事说理。

(2)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四、课堂小结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曾说:“世界上没有比说真心话更困难的事了但也没有比阿谀奉承更容易的事。”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讲真话有时是很困难的,辨别言论真假需要智慧,接纳他们的真话也需要勇气。希望你时时铭记,敢于说真话,善于听真话。

五、布置作业

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表演评剧。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