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发展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道德发展初探

儿童道德发展初探

作者:易江菊

儿童期是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知识经验的有限,儿童尚未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倾向;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强,高级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因此,研究儿童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儿童进行适宜的道德启蒙教育,能够奠定儿童一生的道德生活。

个体道德的发生

关于道德从何而来,传统的讨论集中在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上:主张性善的学者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这为儿童德性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进化论者”认为人的道德是动物的互助本能、合群特性的进化延续,同时心理学上认知学派说的图式、格式塔学派讲的格式塔、马斯洛讲的超越性需要都具有先天性,移情实验也证明儿童有先天的社会移情能力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后天经验、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近代的“社会契约论”、“教育灌输论”、“环境决定论”等都认为道德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随着实证科学的出现,一些现代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对个体道德发生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证明了个体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什么社会、超人的东西赋予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获得和形成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个性素质。金晓梅,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皮亚杰认为初生婴儿到1-2岁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儿童的道德规则来源于成人的教育与后天的经验建构;科尔伯格指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既受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还依赖于后天智力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道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杜拉德和米勒的内化理论说明了儿童的道德是通过学习模仿和认同成人的角色,内化社会道德而来的。以上的研究者皆证明:人类并不存在什么“原初道德

金晓梅,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笔者认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二字来概括。我们在看到婴儿有“移情”本能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不能根据婴儿的

为就是应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使他人愉快,(4)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维护权威的道德)阶段——良好的道德就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3.后习俗水平(个体超越他所处的社会观点):(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阶段——维护基本权利、价值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它们与所属群体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是如此;(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被假设为一种全人类都应当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型解释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用客观的方法证明道德现象。

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突出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儿童早期经验在人格和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道德就是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把父母的价值观朝“超我”方向的内化成人道德经验的内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家庭情绪反映。

有关道德行为的研究

行为主义理论对道德行为做出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斯金纳用强化理论来解释人的道德行为,认为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操作行为本身强化的结果——受到正强化的行为就是善的,受到负强化的行为就是恶的。因此斯金纳重视外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道德教育应该控制和改变环境来实现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和改变。

班杜拉认为品德发展是通过社会榜样的示范和社会训练、实践而形成的,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对儿童品德形成的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我国幼教专家卢乐珍教授于1991年对我国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进行了研究,她通过长期观察、调查和实验研究,将我国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期。0-1岁半的婴幼儿尚处于零道德规范期;2.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1岁半—2岁孩子的好坏概念是十分模糊的,2岁以后的幼儿,能以好

文档评论(0)

175****46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