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汉代儒学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表现1、“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原因:3、经过:(1)秦巩固政治统一的需要(2)儒生和游士引经据典批评时政(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建议(2)坑儒:坑杀460多名儒(3)导火线——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2、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4、评价:(1)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积极)(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消极为主)二、罢黜百家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现实需要:2)用人政策:3)个人发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大一统”,“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仁政思想“三纲五常”思想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减轻负担缓和矛盾人伦物理安定社会君权中央集权统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2、特点:1、内容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1、儒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根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思想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各级教育系统,传习儒学2、影响: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1)中央:2)地方:——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2)对社会风气:3)对统治基础:4)对儒学:5)对政坛: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文档评论(0)

177****78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